斐波納契法英文解釋翻譯、斐波納契法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計】 Fibonacci method
分詞翻譯:
波的英語翻譯:
wave
【化】 wave
【醫】 deflection; flumen; flumina; kymo-; wave
納的英語翻譯:
accept; admit; receive
【計】 nano
契的英語翻譯:
agree; contract; deed; engrave
法的英語翻譯:
dharma; divisor; follow; law; standard
【醫】 method
【經】 law
專業解析
斐波納契法(Fibonacci Method),在數學優化領域,特指一種基于斐波那契數列(Fibonacci Sequence)的單變量函數一維搜索(線搜索)算法,用于在給定區間内尋找單峰函數的極小值點。其核心思想是利用斐波那契數列的特性,以最少的函數計算次數,高效地縮小包含最優解的區間。
核心原理與過程:
- 斐波那契數列基礎: 斐波那契數列定義為:$F_0 = 0, F_1 = 1$,且 $Fn = F{n-1} + F{n-2} (n geq 2)$。序列為:0,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 該數列具有性質 $lim{n to infty} frac{F_{n-1}}{F_n} = frac{sqrt{5}-1}{2} approx 0.618$(黃金分割比)。
- 區間分割策略: 假設初始搜索區間為 $[a_1, b_1]$,要求最終區間長度小于給定精度 $epsilon$。算法預先确定需要疊代的總次數 $n$(使得 $F_n > frac{b_1 - a_1}{epsilon}$)。在每一步疊代 $k$:
- 根據剩餘疊代次數确定分割比例 $rk = frac{F{n-k}}{F_{n-k+1}}$ 或 $1 - r_k$。
- 在區間 $[a_k, b_k]$ 内對稱地選取兩個試探點:
$$ lambda_k = ak + frac{F{n-k-1}}{F_{n-k+1}} (b_k - a_k) $$
$$ mu_k = ak + frac{F{n-k}}{F_{n-k+1}} (b_k - a_k) $$
- 計算函數值 $f(lambda_k)$ 和 $f(mu_k)$。
- 比較函數值:
- 若 $f(lambda_k) > f(mu_k)$,則極小點在 $[lambda_k, bk]$,令 $a{k+1} = lambdak, b{k+1} = b_k$。
- 若 $f(lambda_k) leq f(mu_k)$,則極小點在 $[a_k, muk]$,令 $a{k+1} = ak, b{k+1} = mu_k$。
- 利用斐波那契數列的性質,新區間内總包含一個上一步的試探點,使得下一步隻需計算一個新的函數值。
- 收斂與效率: 經過 $n-1$ 次疊代(計算 $n$ 次函數值),最終區間長度縮小為初始長度的 $frac{1}{F_n}$。斐波納契法在固定計算次數下能獲得最小可能的最終區間長度,是所有區間消去法中效率最高的(在函數計算次數固定的前提下)。
主要應用場景:
- 一維非線性優化問題,特别是當函數計算代價高昂時。
- 作為其他優化算法(如梯度法、牛頓法)中的線搜索步驟。
- 工程優化設計、參數估計等需要高效一維搜索的領域。
優勢特點:
- 最優性: 在預先确定函數計算次數的前提下,它能保證最終區間最小。
- 高效性: 每次疊代隻需計算一次新函數值(除第一步外)。
- 确定性: 疊代步長由斐波那契數預先确定,不依賴函數的具體形态。
漢英術語對照:
- 斐波納契法 / 斐波那契法: Fibonacci (Search) Method
- 斐波那契數列: Fibonacci Sequence / Fibonacci Numbers
- 一維搜索: One-Dimensional Search / Line Search
- 單峰函數: Unimodal Function
- 區間消去法: Interval Elimination Method
- 極小值點: Minimum Point
- 試探點: Test Points / Trial Points
- 收斂: Convergence
- 黃金分割比: Golden Ratio
參考來源:
- 《運籌學》(清華大學出版社) - 非線性規劃章節詳細介紹了斐波那契法的原理、步驟和最優性證明。
- Numerical Optimization (Jorge Nocedal & Stephen J. Wright, Springer) - 經典優化教材,在 Line Search Methods 部分對 Fibonacci 方法有嚴謹論述。
- MathWorld by Wolfram Research - Fibonacci Number 和 Golden Ratio 詞條提供了斐波那契數列的數學定義和性質。 (概念基礎)
- IEEE Xplore Digital Library - 可搜索關于 Fibonacci Search 在工程優化中應用的最新研究論文。 (應用實例)
- Encyclopedia of Mathematics (EMS Press) - 提供了對 Fibonacci Search Method 的數學定義和背景。 (權威定義)
網絡擴展解釋
斐波納契法(Fibonacci Method)是一種基于斐波那契數列的一維優化算法,主要用于在單峰函數區間内尋找極值點(如最小值或最大值)。其核心思想是通過逐步縮小區間範圍,以最少的函數計算次數逼近極值點。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概念
- 斐波那契數列:數列中每個數是前兩個數之和,即 ( F_0 = 0, F1 = 1, F{n} = F{n-1} + F{n-2} )(如 0, 1, 1, 2, 3, 5, 8, 13…)。
- 應用場景:單變量單峰函數的極值搜索,例如在工程設計、經濟學模型優化中确定最優參數。
2.算法原理
- 區間縮小策略:通過選擇兩個對稱點 ( x_1, x_2 ),比較函數值 ( f(x_1) ) 和 ( f(x_2) ),丢棄不包含極值的子區間,保留剩餘區間重複此過程。
- 斐波那契數的意義:确定每次疊代時對稱點的位置,使得剩餘區間長度與初始區間長度的比值由斐波那契數控制,保證效率最優。
3.具體步驟
假設在初始區間 ([a, b]) 内尋找最小值,疊代次數為 ( n ):
- 初始化:計算前 ( n+1 ) 個斐波那契數 ( F_0, F_1, ..., F_n )。
- 确定初始點:
$$
x1 = a + frac{F{n-2}}{F_n}(b-a)
x2 = a + frac{F{n-1}}{F_n}(b-a)
$$
- 比較函數值:若 ( f(x_1) < f(x_2) ),則極值在 ([a, x_2]) 内,否則在 ([x_1, b]) 内。
- 更新區間:根據比較結果縮小區間,并減少 ( n ) 的值,重複直到 ( n=0 )。
4.與黃金分割法的對比
- 相似性:兩者均通過對稱點縮小區間,適用于單峰函數。
- 區别:
- 斐波納契法需預先确定疊代次數 ( n ),而黃金分割法可無限疊代。
- 斐波納契法在固定 ( n ) 下效率略高于黃金分割法,但後者更靈活。
5.示例
假設在區間 ([0, 10]) 尋找 ( f(x) ) 的最小值,疊代次數 ( n=5 ):
- 斐波那契數:( F_5=5, F_4=3, F_3=2 )。
- 初始點:( x_1=0 + (3/5)×10=6 ),( x_2=0 + (5/5)×10=10 )。
- 比較 ( f(6) ) 和 ( f(10) ),假設 ( f(6) ) 更小,則新區間為 ([0, 10×3/5]=),繼續疊代。
斐波納契法通過斐波那契數列指導區間劃分,以有限步驟高效逼近極值,尤其適合需要嚴格控制計算次數的場景。其數學基礎紮實,但實際應用中常被黃金分割法替代,後者無需預設疊代次數且實現更簡單。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