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火(fáng huǒ),動詞短語,指采取預防措施避免火災發生或蔓延。英文對應翻譯為"fire prevention" 或"fireproof"(形容詞),強調主動防禦屬性。其核心含義包含兩方面:
建築安全
森林管理
工業術語
定義:"防火—fire prevention; measures to avoid combustion"。
強調防火責任:"單位需制定滅火和應急疏散預案,定期組織消防演練"(《消防法》第16條)。
ISO 834:建築構件耐火試驗國際标準(來源: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防患未然"(Prevention Before Disaster):體現防火的核心思想,源自《周易·既濟》。
注:以上引用來源可參考:
國家标準《建築設計防火規範》GB 50016-2014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建築材料耐火性能手冊》
中國林業網 www.forestry.gov.cn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Oxford Chinese Dictionary, 3rd Edition
中國政府網《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
ISO 834-1:1999 Fire-resistance tests
國家标準《建築材料及制品燃燒性能分級》GB 8624-2012
《漢語成語大辭典》中華書局
防火是指通過綜合措施預防火災發生或控制其擴散,以保護生命財産安全的社會性安全工程。以下從定義、核心目标、措施分類、實施領域及重要性五個方面展開說明:
1. 定義與核心内涵
防火的字面含義是"防止火災",其本質是通過主動幹預手段消除燃燒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着火源)的相互作用。核心目标包括雙重維度:一是通過預防性措施降低火災發生率;二是建立應急機制減少已發火災的損失。
2. 技術措施分類
主要分為三大類:
3. 重點實施領域
4. 曆史發展特征
現代防火體系經曆了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預防的轉變。早期多在重大火災後改進措施,如今依托火災數據分析建立預測模型,實現更系統化的風險管理。
5. 社會效益評估
有效防火可減少約60%的火災損失(數據),同時降低社會救援資源消耗。國際經驗表明,每投入1元防火資金,可減少約10元的災後重建支出。
如需了解具體防火标準或區域防火政策,可查閱《建築設計防火規範》或當地消防部門發布的技術指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