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浴法鞣革英文解釋翻譯、二浴法鞣革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化】 two-bath chrome tannage
分詞翻譯:
二浴法的英語翻譯:
【化】 two bath process; two-bath chrome tannage
鞣的英語翻譯:
tan
革的英語翻譯:
change; hide; leather; transform
【化】 leather
專業解析
二浴法鞣革(Two-Bath Chrome Tanning)是一種傳統的鉻鞣制皮革方法,其核心在于将鉻鞣過程分為兩個獨立的處理階段(浴槽),以實現鉻鹽在皮膠原纖維上的有效固定。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工藝原理
該方法首先将裸皮浸入含有基礎性鉻鹽(通常是重鉻酸鹽,如重鉻酸鈉 Na₂Cr₂O₇)的溶液中進行處理(第一浴)。在此浴中,鉻鹽主要以六價鉻(Cr⁶⁺)形态存在,其滲透能力強但鞣性弱,主要完成向皮内的初步滲透。隨後,将皮轉移至含有還原劑(如硫代硫酸鈉、葡萄糖或二氧化硫)的第二浴中,将六價鉻還原為具有鞣性的三價鉻(Cr³⁺)。三價鉻能與皮膠原的羧基(-COOH)發生交聯結合,實現鞣制效果,使生皮轉變為耐濕熱、不易腐爛的革。
二、工藝步驟分解
- 第一浴(滲透浴):裸皮在酸性或近中性條件下處理,确保六價鉻充分滲透至皮纖維深處。
- 第二浴(還原/固定浴):在酸性條件下加入還原劑,将滲透入皮的六價鉻原位還原為三價鉻,并立即與膠原結合形成穩定絡合物。反應可簡化為:
$ce{ Cr_2O_7^{2-} + 14H+ + 6e- -> 2Cr^{3+} + 7H_2O }$
- 後期處理:包括中和、水洗等工序以去除遊離鉻并調整革的pH值。
三、特點與應用
- 優點:鞣制均勻,革身豐滿,鉻吸收率高,廢液中殘留鉻較少(相較于早期一浴法)。
- 缺點:工藝複雜、耗時長,需精确控制還原條件以防産生有毒的Cr⁶⁺殘留或鞣制不足。
- 現狀:隨着一浴鉻鞣法(使用預先還原好的三價鉻鞣劑)的發展,因其操作簡便、控制容易,已成為主流。但二浴法在特定高端皮革或特殊品種生産中仍有應用,其原理對理解鉻鞣化學仍有重要意義。
來源參考:
-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皮革工藝學》(ISBN 978-7-5019-3245-7)第四章“鞣制化學與工藝”詳細論述了鉻鞣機理及二浴法流程。
- 化學工業出版社《英漢皮革工業詞彙》(ISBN 978-7-122-01586-1)對“two-bath chrome tanning”及其中文對應術語“二浴法鞣革”提供了權威釋義。
- 國際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Leather Chemists Association》(JALCA) 中關于傳統鞣制工藝演變的綜述文章常涉及二浴法曆史與原理分析(可通過學術數據庫如ScienceDirect檢索)。
網絡擴展解釋
,“二浴法鞣革”是皮革加工中的一種特殊鞣制工藝,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二浴法鞣革是一種分兩個階段完成的鉻鞣工藝。先将生皮浸泡在含六價鉻(如重鉻酸鹽)的溶液中,再通過還原劑将六價鉻轉化為具有鞣性的三價鉻,最終使皮革獲得穩定性能。
二、工藝步驟
- 第一階段:将軟化後的生皮浸入重鉻酸鹽溶液(如重鉻酸鈉),使六價鉻充分滲透到皮纖維中。
- 第二階段:加入還原劑(如硫代硫酸鈉),将六價鉻還原為三價鉻,完成鞣制反應。
三、曆史背景
該工藝由August Schultz于1884年發明,最初用于山羊皮鞣制。相較于1893年出現的“一浴法”,二浴法能更精準控制皮革的化學指标(如Cr₂O₃含量),從而改善成革的伸長率和物理性能。
四、特點與用途
- 優點:成革柔軟且泡沫感強,面積得革率高于常規一浴法,適合制作山羊鞋面革、綿羊服裝革等對彈性要求高的産品。
- 局限性:流程複雜,需精确控制還原反應,現代工業中已發展出“變型二浴法”簡化操作(如不浸酸直接鞣制)。
五、英文術語
英語中稱為“two-bath chrome tannage”或“two-bath process”。
如果需要更專業的化學反應式或工藝參數,可參考中國知網文獻。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