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芳香」 由「芳」與「香」兩個漢字複合而成:
二字組合後,「芳香」 強調植物源性的清新、愉悅氣味,區别于單純表示氣味的「味道」或「氣息」。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及《牛津英漢漢英詞典》:
形容詞(Adjective):
指天然、清新的香氣(如花朵、草本)。
例:芳香的花朵(fragrant flowers)
強調強烈的、獨特的香味,常用于植物或香料(如藥草、香料)。
例:芳香的草藥(aromatic herbs)
名詞(Noun):
指可感知的、彌漫性的香味(如咖啡、面包的香氣)。
例:玫瑰的芳香(the aroma of roses)
更雅緻的表達,多用于描述香水或精緻花香。
例:茉莉的芳香(the fragrance of jasmine)
化學術語:
「芳香化合物」(aromatic compounds):
指含有苯環結構的有機化合物,因其部分天然來源(如樟腦、薄荷)具有特殊氣味而得名。
食品科學:
「芳香物質」(aromatic substances):
食物中産生香氣的揮發性成分(如酯類、醛類),影響風味感知。
在中文語境中,「芳香」常承載美學與情感隱喻: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遲遲白日晚,袅袅秋風生。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陳子昂《感遇》)
「芳」象征高潔品格與生命之美。
「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李商隱《錦瑟》)中「芳香」意象暗喻逝去的美好時光。
“芳香”是一個形容詞,指花草等散發的宜人香氣。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該詞:
基本釋義 詞性為形容詞,結構為并列式(芳+香),常用來修飾花草、果實等自然事物的清香氣味。其反義詞包括“腐臭”“惡臭”,近義詞有“芬芳”“馨香”。
詞源與文學用例 最早見于漢代司馬相如《美人賦》“芳香芬烈,黼帳高張”,描述濃郁香氣。宋代袁褧《楓窗小牍》用“玉液珍馐,芳香萃繞”表現宴席的芬芳氛圍。明代《初刻拍案驚奇》則以“好花零落損芳香”暗喻美好事物的消逝。
現代用法與例句 可用于具體事物,如“茉莉花芳香沁人心脾”();也可形容抽象感受,如郭沫若筆下“空氣含孕醇酒般的芳香”()。在語法中多作定語,例如“芳香的氣味”“芳香的果園”。
近義詞辨析
科學擴展
從自然科學角度,芳香源于植物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例如茉莉花含乙酸苄酯,其分子式為:
$$
text{CH}_3text{COOCH}_2text{C}_6text{H}_5
$$
這類物質通過空氣擴散刺激嗅覺受體,産生愉悅感。
若需進一步了解該詞的古代用法或科學機制,可查閱《漢典》詞條(來源1)或植物學文獻(來源5)。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