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eck erroneous ideas at the outset
“防微杜漸”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具警示意義的成語,字面指“防止微小的隱患,杜絕漸變的惡果”(preventing trivial faults and stopping gradual deterioration),比喻在錯誤或災害剛顯露出苗頭時及時幹預,避免其擴大造成嚴重後果。該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後漢書·丁鴻傳》的“杜漸防萌”思想,後經語言演變固定為四字結構。
從漢英詞典釋義來看,《漢英綜合大辭典》将其英譯為“to nip in the bud”,強調主動消除隱患的行為屬性,并補充說明該短語適用于管理、教育、醫學等多領域風險防控場景。牛津大學出版社的《牛津漢英成語詞典》則從語言學角度解析其構詞邏輯:“防”對應prevention,“微”指subtle signs,“杜”即suppression,“漸”表progressive development,四字共同構成遞進式危機處理模型。
該成語的應用價值在當代中國持續強化。例如《新華詞典》在2023年修訂版中新增範例:“企業建立安全巡檢制度,正是防微杜漸的具體實踐”,印證其在現代風險管理體系中的指導意義。從哲學維度分析,《中國哲學大辭典》将其歸類為“辯證施治方法論”,認為其體現了量變到質變的辯證認知與主動幹預的實踐智慧。
“防微杜漸”是一個漢語成語,指在錯誤或禍患剛出現微小征兆時,就及時采取措施加以制止,防止其擴大或惡化。以下是詳細解釋:
出自《後漢書·丁鴻傳》。東漢和帝時期,窦太後專權,其兄窦憲掌握軍政大權,官員腐敗橫行。大臣丁鴻上書勸谏:“若敕政責躬,杜漸防萌,則兇妖消滅。”建議皇帝從根源消除隱患,最終漢和帝采納建議,鏟除窦氏勢力,使國家轉危為安。
現代常用于強調“預防勝于治療”的智慧,例如:
“防微杜漸”不僅是成語,更是一種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醒人們重視早期幹預的重要性。其曆史典故和現實應用均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中的前瞻性思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