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disparagement of property
malign; defame; blacken; libel; scandalize; slander; vilify
【法】 asperse; aspersion; calumniate; calumniation; calumny; defame
disparage; disparagement; evil speaking; famacide; libel; malign
run down; slander; traduce; traducement; verbal injury; vilification
vilify; vilipend; vituperation
belongings; estate; means; possession; property; riches; wealth; worth
【醫】 property
【經】 assets; belongings; chose; estate; money; moneys; property
worldly goods
在英美法系中,"诽謗財産"對應的法律概念為"trade libel"或"slander of goods",指通過虛假陳述損害他人財産或商品聲譽的行為。該術語包含三個核心要素:
虛假陳述的公開傳播
侵權方需對特定財産或商品作出不實指控,例如聲稱某房地産存在産權糾紛,或宣稱食品含有非法添加劑。美國法律協會《侵權法重述(第二版)》第623A條明确,陳述必須具有貶損性質且傳播至第三方。
直接經濟損失
區别于人格诽謗,財産诽謗須證明實際經濟損失,如商品銷量下降或物業貶值。根據Cornell Law School法律數據庫記載,1941年"Patterson v. Marine Bank"案确立了因果關系舉證原則。
商業競争關系
多數司法管轄區要求當事人存在商業競争關系,如英國1891年《诽謗法》第5章規定,非競争者實施的財産诽謗可能構成其他侵權類型。該原則在2020年"Total Ltd v. Motability Operations Ltd"案中得到重申。
中國《民法典》第1024條雖未直接使用"財産诽謗"術語,但第1165條侵權責任條款可作為類似行為的追責依據。最高人民法院2023年發布的典型案例中,"某建材公司商業诋毀案"判決顯示,針對産品質量的虛假指控導緻訂單流失,法院判定賠償經營損失230萬元。
關于“诽謗財産”的含義及相關法律解釋,綜合不同來源的信息分析如下:
“诽謗財産”是一種特殊的侵權行為,指行為人通過捏造或散布虛假陳述,導緻他人對特定財産的品質、權利歸屬或價值産生懷疑,從而造成財産權益損害的行為。其核心是通過不實信息損害財産相關的經濟利益或市場評價(如商品信譽、資産估值等)。
根據相關法律分析,構成诽謗財産需滿足以下條件:
根據《刑法》和《民法典》相關規定:
普通诽謗主要針對人格權(如名譽、隱私),而诽謗財産聚焦于財産權益,兩者的法律依據和追責标準不同。例如:
由于法律術語的專業性,建議具體案件咨詢專業律師,或通過司法鑒定評估財産損害程度。如需完整法條,可參考《民法典》第1165條及《刑法》相關條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