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酊劑(Tincture)的漢英詞典釋義與藥學解析
一、術語定義
酊劑(中文拼音:dīng jì)指以乙醇為溶劑,提取藥材中有效成分制成的液體制劑。英文對應術語"Tincture"(/ˈtɪŋktʃər/),特指通過浸漬或滲漉法,将植物或藥物溶解于乙醇(濃度通常為60%-90%)中形成的藥用溶液 。
二、核心特征
以乙醇為主要溶劑,兼具防腐與促滲透作用,適用于脂溶性、水溶性成分的同步提取。
除另有規定外,藥材量通常為每100ml酊劑含20g生藥(《中國藥典》通則0120)。
可口服(如橙皮酊)或外用(如碘酊),需明确标注用法以避免誤用。
三、與相關劑型的區别
酊劑濃度較低(生藥:溶劑≈1:5),流浸膏濃度更高(1:1),後者需進一步稀釋使用 。
浸膏為半固态/固态(如甘草浸膏),酊劑始終為液态。
四、權威參考依據
定義酊劑為:"飲片用規定濃度的乙醇提取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清液體制劑" 。
規定酊劑需标注乙醇含量及制備方法(如滲漉、浸漬)。
英文術語 "Tincture" 源自拉丁文 tinctura(染色),反映其着色特性(如綠色颠茄酊)。
五、多語言術語對照
中文 | 英文 | 拉丁文 |
---|---|---|
酊劑 | Tincture | Tinctura |
乙醇 | Ethanol | Spiritus |
浸漬法 | Maceration | Maceratio |
參考文獻來源
酊劑是一種以乙醇(酒精)為溶媒制成的液體制劑,其定義和應用特點如下:
酊劑通過将藥材或化學藥物浸泡、溶解在規定濃度的乙醇中制成,也可用流浸膏稀釋得到。根據用途不同,乙醇濃度通常在40%-90%之間,既能溶解有效成分,又能防腐。
外用酊劑因含高濃度乙醇,可能刺激敏感皮膚或黏膜,需遵醫囑使用。
如需查看具體藥物示例(如碘酊、橙皮酊)的完整信息,可參考中醫中藥網或搜狗百科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