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decreasing return
decrease by degrees
【計】 descending
【經】 decline
accrual; earnings; income; lucre; proceeds; profit; win
【經】 adjusted gross income; degression; earnings; gains; income
revenue income; yield
在漢英詞典框架下,"遞減收益"對應的英文術語為"diminishing returns",指生産要素投入增加但邊際産出逐漸減少的經濟現象。該概念最早由古典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在1817年《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系統闡述,後被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納入新古典經濟學體系。
其核心特征表現為:當其他生産要素保持恒定時,持續增加某單一要素(如勞動力或資本)的投入量,單位新增投入帶來的産量增幅會逐步降低。例如在農業生産中,持續追加化肥使用量時,初期每公斤化肥可顯著提升産量,但超過臨界點後增産效果将逐漸趨弱。
數學表達采用生産函數模型: $$ Y = f(L,K) $$ 其中二階導數$frac{partial Y}{partial L} < 0$時即呈現收益遞減特性。國際貨币基金組織2023年研究報告指出,這種現象在制造業自動化升級過程中尤為顯著。
遞減收益(又稱邊際收益遞減或收益遞減規律)是經濟學中的核心概念,指在其他生産要素和技術水平固定的條件下,連續增加某一種要素的投入量時,其帶來的邊際收益(即每單位新增投入産生的額外收益)會逐漸減少的現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當其他投入不變時,持續增加某一生産要素(如勞動力、資本)的投入量,超過某一臨界點後,每增加一單位該要素所獲得的額外收益會遞減。例如,工廠在機器數量固定的情況下增加工人,初期産量顯著上升,但隨着工人過多,生産效率反而因空間擁擠或設備不足而下降。
前提條件
經濟學邏輯
通過生産可能性邊界(PPF)可直觀體現:當一種要素投入增加至接近資源上限時,産出的增速放緩,甚至可能因資源錯配導緻總收益下降。
數學表達
設總産量為$TP$,投入量為$x$,則邊際産量(MP)為:
$$
MP = frac{d(TP)}{dx}
$$
收益遞減表現為二階導數小于零:
$$
frac{d(TP)}{dx} < 0
$$
表明$TP$增速逐漸減緩。
需注意收益遞減是單一要素變動的影響,而規模經濟涉及所有要素同比例增加時的整體效率變化。
提示:如需更全面的經濟學分析,可參考MBA智庫百科及時財網的詳細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