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n the side of the angels
ethics; morals; morality
【法】 morality
consummate; perfect
【法】 integrity
道德完善(Moral Perfection)指個體或群體在倫理準則與行為規範層面達到高度自洽且持續發展的理想狀态。該概念在漢英詞典中常對應"moral integrity"或"ethical completeness",強調通過認知提升與行為修正實現道德體系的完整性與進步性。
哲學理論層面,儒家經典《大學》提出"止于至善"的修養目标(《禮記·大學》),主張通過格物緻知達成道德完善;西方倫理學中,亞裡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構建的"德性倫理學"框架(Aristotle, 350 BCE),将完善道德品質視為實現幸福(eudaimonia)的核心路徑。
社會實踐維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命倫理與人權宣言》将道德完善定義為"動态過程,包含對生命尊嚴的認知深化與責任強化"(UNESCO, 2005)。現代道德心理學研究顯示,科爾伯格提出的"道德發展六階段"理論(Kohlberg's stages of moral development),揭示了個體從規則服從到普世原則遵循的完善軌迹。
該概念在跨文化語境中呈現雙重維度:漢語側重"修身齊家"的實踐鍊條,英語文化強調"moral autonomy"(道德自主)與"social responsibility"(社會責任)的辯證統一。認知神經科學最新研究發現,前額葉皮層與邊緣系統的協同作用,構成道德決策的神經基礎(Nature Human Behaviour, 2023)。
“道德完善”是一個倫理學概念,指社會或個人在道德層面的理想化發展狀态。其核心内涵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道德完善包含社會道德完善和個人道德完善兩個維度:
不同時代、階級對“完善”的判定存在差異。例如,傳統儒家強調“仁”與“禮”,而現代社會可能更注重平等與權利。
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案例或哲學理論,可參考來源網頁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