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Lapsana apogonoides Maxim.
稻槎菜(學名:Lapsana apogonoides Maxim.)是菊科稻槎菜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廣泛分布于東亞地區。其英文名常見為"Nipplewort"或"Asian common nipplewort",但需注意該名稱與歐洲近緣種Lapsana communis存在差異。該植物具有以下特征:
植物形态
植株高10-30厘米,基生葉蓮座狀,葉片羽狀分裂,頭狀花序含8-10朵黃色舌狀花。瘦果橢圓形,具縱棱,頂端具短喙(中國植物志電子版,FRPS)。
分布與生境
主要生長于海拔200-1500米的農田、路旁及濕潤草地,在中國分布于長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區,日本、朝鮮半島亦有記錄(GBIF物種地圖,2023)。
藥用價值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記載其全草可入藥,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現代研究表明其含有多酚類化合物和菊糖成分(《中華本草》第21卷)。
農作文化關聯
中文名"稻槎菜"源自其成熟期與水稻收割期(槎指農具)重疊的特性,江浙民間稱其為"稻茬菜",反映其與稻作文化的共生關系(《中國農史》1996年第3期)。
稻槎菜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植物學、文化背景及藥用價值綜合分析:
1. 基本詞義
稻槎菜最初為成語,字面意為“稻谷船上的菜”,比喻簡樸的生活方式。但現代更常用于指代一種菊科草本植物,學名Lapsanastrum apogonoides,因常生于稻田且與稻茬伴生而得名(“槎”同“茬”)。
2. 植物特征
3. 藥用價值
作為中藥材,稻槎菜全草可入藥,具有清熱解毒、透疹的功效,常用于治療咽喉腫痛、痢疾、麻疹不透等症。其性味苦寒,含蛋白質、維生素C等成分。
4. 文化及食用背景
5. 分布與現狀
主要分布于中國東部沿海及中南地區,日本、朝鮮亦有分布。雖曾是救荒植物,現因農田管理加強,野生資源減少。
提示:稻槎菜易與荠菜混淆(兩者均開白花,但稻槎菜實際開黃花),采摘時需注意鑒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