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Cynanchum bungei Dcne.
白首烏(Cynanchum wilfordii)是蘿藦科鵝絨藤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英文常譯為white-headed fleeceflower或Wilford's swallowwort。其幹燥塊根為中國傳統中藥材,與蓼科何首烏(Polygonum multiflorum)功效相近但來源不同。
植物學特征
白首烏主産于中國山東、遼甯等地,塊根呈紡錘形或圓柱形,表皮棕褐色,斷面類白色。莖纏繞生長,葉片心形,夏季開黃綠色小花。其拉丁學名Cynanchum wilfordii為紀念英國植物學家John Anthony Wilford而命名。
藥用價值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記載其具有補肝腎、益精血功效,主要活性成分包括C21甾體苷、多糖類及磷脂。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其提取物可調節免疫功能、延緩衰老,相關研究發表于《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文化背景
在山東泰安地區,白首烏被列為道地藥材"泰山四大名藥"之一,栽培曆史逾300年。《泰山藥物志》記載其"九蒸九曬"炮制工藝,民間視為滋補珍品。
注意事項
需與蓼科何首烏嚴格區分,兩者化學成分及毒性存在差異。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建議臨床使用應遵循《中華本草》标注的科屬來源及劑量标準。
白首烏是一種具有重要藥用價值的植物,以下從多個維度進行詳細解釋:
白首烏(學名:Cynanchum bungei)是蘿藦科鵝絨藤屬的攀援性半灌木植物。其塊根粗壯,呈長紡錘形或圓柱形,表面土黃色至淡黃色,斷面類白色且粉性,具有放射狀排列的黃色條紋。葉片對生,呈戟形或長卵形,花期6-7月,花冠白色,果實為蓇葖果,形似紡錘。
主要分布于中國遼甯、河北、山東、江蘇等地,生長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坡、灌叢或岩石縫隙中。其中江蘇濱海縣産量占全國95%,被譽為“中國首烏之鄉”。
白首烏與蓼科的何首烏(Fallopia multiflora)雖名稱相似,但屬不同科。前者塊根斷面無“雲錦花紋”,味初甜後苦,滋補作用更優;後者斷面有雲錦狀花紋,味苦澀。
泰山何首烏、隔山消、野蕃薯、白木香等。
提示:白首烏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避免自行服用。選購時注意區分斷面特征,防止混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