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e or ***; survive or perish
"存亡"作為漢語核心詞彙,其漢英對應解釋可從三個維度展開分析:
概念定義 "存亡"由"存"(cún)與"亡"(wáng)兩個單字構成複合詞,特指生存與滅亡的辯證關系。英語對應"survival and extinction"或"existence and demise",常見于哲學文獻與曆史著作中,如《孟子·離婁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即蘊含存亡之道。
語用特征 在牛津漢英詞典(第3版)中标注為名詞性短語,多用于書面語境表達重大轉折意義。典型搭配包括"生死存亡關頭"(critical juncture of life and death)、"關乎民族存亡"(concerning national survival)等,常見于政治演說與學術論文。
文化映射 根據劍橋漢語文化詞典釋義,該詞承載着中華文明特有的憂患意識,在英語翻譯時需注意文化意象轉換。例如《左傳》名句"國之存亡,天也"英譯多采用"national survival depends on providence"的意譯處理。
權威參考資料:
“存亡”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cún wáng,其含義可從以下多個層面解析:
生存與死亡
指人或事物的存在或消亡狀态。例如“生死存亡”常用來形容決定命運的關鍵時刻。
例句:“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自諸葛亮《出師表》)。
存在與滅亡
強調事物延續或終結的根本性變化。例如“民族存亡”多用于國家或文化的重大危機。
如需更詳細例證或曆史文獻引用,可參考《漢典》 或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