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adigm
morphology
change; turn; vary; diversification; movement; transformation; transmutation
variation
【醫】 allaxis; alleosis; alloeosis; change
rota; surface; table; watch
【計】 T
【化】 epi-
【醫】 chart; meter; sheet; table
【經】 schedule
在漢英詞典編纂與語言學習中,"詞形變化表"(也稱為"屈折變化表"或"變形表")是一個系統展示詞彙在不同語法範疇(如時态、人稱、數、格、性、體、态等)下形态變化的工具性表格。其核心作用是幫助學習者準确掌握詞彙的語法形式規則及不規則變化,尤其在英語動詞變位、名詞複數、形容詞比較級等方面至關重要。
詞形變化表以結構化方式呈現詞彙的原形(Lemma)及其衍生形态。例如:
示例:動詞 "be" 的變化表包括 am/is/are(現在時)、was/were(過去時)、been(過去分詞)。
語法準确性:漢語缺乏嚴格形态變化,中國學習者易忽略英語的屈折特征。詞形變化表直觀對比中英文差異,例如:
漢語:"我學習"(無時态變化) → 英語:"I study"(現在時)、"I studied"(過去時)。
來源:Swan, M. Practical English Usa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不規則形式速查:英語存在大量不規則變化(如 go → went → gone),表格化呈現便于記憶。權威詞典如《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均附核心動詞變化表。
學習效率工具:通過分類歸納(如規則動詞加"-ed"、輔音字母雙寫等),幫助用戶總結規律,減少機械記憶負擔。
以下為英語動詞一般現在時第三人稱單數的變化表示例:
人稱 | 動詞原形 | 變化形式 |
---|---|---|
第一人稱單數 | study | study |
第三人稱單數 | study | studies |
所有複數人稱 | study | study |
注:動詞 "have" 的第三人稱單數為 "has",屬不規則變化。
詞形變化表的理論基礎源于形态學(Morphology)研究。Quirk等學者在《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中系統分析了英語屈折變化體系,強調其在語法一緻性中的核心作用。中文語境下,薄冰《英語語法手冊》亦通過對比表格輔助學習者理解中英文形态差異。
詞形變化表是漢英詞典不可或缺的附錄組件,它通過标準化呈現詞彙的語法變形,彌合漢語母語者對形态變化敏感度的不足,并為語言輸出提供準确範式。其設計需兼顧科學性(覆蓋完整語法範疇)與實用性(突出高頻不規則項),方能有效服務學習需求。
詞形變化表(Paradigm)是語言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指通過系統排列展示某一詞彙在不同語法屬性下的形态變化規律。它主要用于分析屈折語(如拉丁語、德語、俄語)中詞彙的語法功能變化,幫助學習者掌握詞形與語法規則的對應關系。
語法範疇
包括人稱(第一/第二/第三人稱)、數(單數/複數)、時态(現在/過去)、語态(主動/被動)、格(主格/賓格/屬格等)、性(陽性/陰性/中性)等維度。例如拉丁語名詞需根據6種格變化。
變化模式
動詞變位(Conjugation)和名詞變格(Declension)是最典型的兩類。如英語動詞"be"的現在時變位:I am / you are / he is。
以德語冠詞"der"(定冠詞)的主格變格表為例: $$ begin{aligned} &text{主格} quad der quad die quad das &text{屬格} quad des quad der quad des &text{與格} quad dem quad der quad dem &text{賓格} quad den quad die quad das end{aligned} $$
掌握詞形變化表能顯著提升語言分析能力,建議結合具體語言的語法手冊系統學習。不同語系的詞形變化複雜度差異較大,例如英語較簡單,而芬蘭語名詞有15種格變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