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泡内存英文解釋翻譯、磁泡内存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電】 bubble memory; magnetic bubble memory
分詞翻譯:
磁泡的英語翻譯:
【計】 magnetic bubble
【化】 magnetic bubble
内存的英語翻譯:
【計】 core storage; core store; EMS memory; internal storage; memory
專業解析
磁泡内存(Magnetic Bubble Memory)是一種利用磁性材料中微小磁疇(即“磁泡”)的移動來存儲信息的非易失性存儲器技術。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基本概念與原理
- 磁泡定義:在特定磁性薄膜(如石榴石薄膜)中,在垂直外磁場作用下,會形成圓柱形的磁化區域,其磁化方向與周圍區域相反,形似“氣泡”,故稱磁泡(Magnetic Bubble)。
- 存儲機制:通過控制磁泡的“有”(代表二進制“1”)或“無”(代表二進制“0”)以及其在薄膜上的位置移動來實現數據存儲和讀取。磁泡的生成、傳輸和檢測由薄膜表面的坡莫合金圖案(如T/I形磁極)和外部驅動磁場控制。
2. 核心特點
- 非易失性:斷電後數據不丢失,適用于需持久存儲的場景。
- 抗幹擾性強:對電磁輻射、溫度變化和機械沖擊不敏感,可靠性高。
- 無機械結構:全固态設計,無磁盤驅動器的轉動部件,抗震性好。
- 密度與速度限制:存儲密度受磁泡尺寸制約(微米級),存取速度低于半導體存儲器。
3. 曆史應用與局限性
- 鼎盛時期:1970-1980年代由貝爾實驗室開發,曾應用于工業控制、軍事設備(如戰鬥機黑匣子)及早期嵌入式系統。
- 衰落原因:半導體存儲器(如EEPROM、Flash)在成本、容量和速度上的快速超越,導緻磁泡内存于1990年代逐步退出主流市場。
4. 技術意義
- 磁泡内存是早期固态存儲技術的重要探索,其物理機制推動了自旋電子學等現代磁存儲研究的發展,為後續MRAM(磁阻隨機存取存儲器)提供了理論基礎。
權威參考來源:
- IEEE Magnetics Society - 磁泡存儲器技術原理詳解
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1234567
- Computer History Museum - 磁泡内存的工業應用案例
https://www.computerhistory.org/storageengine/
- IBM Journal of Research & Development - 磁泡材料與器件穩定性研究
https://ieeexplore.ieee.org/xpl/tocresult.jsp?isnumber=5390330
- 中國科學院《電子學術術語》 - “磁泡”中文術語定義
http://www.terms.ict.ac.cn/
-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 磁泡内存技術發展簡史
https://www.britannica.com/technology/bubble-memory
網絡擴展解釋
磁泡内存(Magnetic Bubble Memory)是一種基于磁性材料特性的非易失性存儲技術,其核心原理與特性如下:
定義與原理
-
基本概念
磁泡内存利用磁性薄膜中形成的圓柱形磁疇(稱為“磁泡”)來存儲數據,每個磁泡的“存在”或“缺失”分别表示二進制的“1”和“0”。其英文對應術語為“magnetic bubble memory”或“bubble memory”( )。
-
工作原理
在特定磁場作用下,磁性材料(如石榴石薄膜)表面會形成可移動的微小磁泡。通過控制磁場方向,磁泡可在薄膜中移動并排列成數據陣列,實現信息的寫入、讀取和擦除( )。
曆史背景
- 由美國貝爾實驗室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理論,并在1969年的國際應用磁學會議上公布()。
- 早期曾應用于數控機床、工業控制系統等領域,作為電子磁盤的存儲介質( )。
主要特點
- 非易失性:斷電後數據不丢失()。
- 高可靠性:無機械部件,抗震動和沖擊()。
- 高密度集成:適合小型化設備()。
- 局限性:讀寫速度較慢,成本較高,逐漸被半導體存儲技術取代()。
應用場景
- 早期用于工業控制系統、航天器數據記錄等對可靠性要求高的場景( )。
- 目前主要作為特定領域的老舊設備存儲組件()。
補充說明
雖然現代計算機已不再廣泛使用磁泡内存,但其技術理念對後續磁性存儲研究(如磁疇壁存儲器)仍有啟發意義。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