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蓼英文解釋翻譯、大馬蓼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
分詞翻譯:
大的英語翻譯:
big; great; large
【醫】 macro-; magnum; makro-; megalo-
馬蓼的英語翻譯:
【醫】 Polygonum blumei Meisn.
專業解析
大馬蓼(Persicaria lapathifolia)漢英詞典釋義
一、中文釋義與詞源解析
- 大:形容植株高大(株高可達1米),區别于其他小型蓼屬植物。
- 馬:古漢語中常指“大型”,如“馬蓼”泛指莖粗壯的蓼科植物。
- 蓼:蓼科(Polygonaceae)植物的統稱,特征為莖節膨大、托葉鞘包裹莖節。
來源:《中國植物志》、《本草綱目》
二、植物學特征(英文對應:Pale Persicaria)
三、藥用與實用價值
- 傳統藥用:
- 《中華本草》記載其全草入藥,性味辛溫,具祛風利濕、散瘀止痛之效,外用治濕疹、跌打損傷。
- 生态作用:
注:本文整合植物分類學、傳統藥學及生态學研究,釋義來源均标注權威學術文獻及數據庫。拉丁學名以Flora of China(2024修訂版)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
大馬蓼是蓼科蓼屬植物酸模葉蓼(學名:Polygonum lapathifolium)的全草,其名稱、形态及藥用價值可綜合以下内容解釋:
一、植物學特征
- 形态:莖直立,高可達1米,圓柱形且常有紫色斑點;葉片呈披針形,長7-15厘米,葉緣有刺狀毛,托葉鞘膜質。花序為圓錐狀,花被4裂,顔色淡綠或粉紅,雄蕊6枚,果實為黑色三棱狀瘦果。
- 生長環境:多生于濕潤區域,如河邊、沼澤地,耐貧瘠且適應性強,常被視為野草。
二、藥用功效與用法
- 性味與功能:性涼,味辛、苦,以全草入藥。主要功效包括清熱解毒(治腸炎、痢疾)、利濕止癢(外用治濕疹)及活血(調理月經不調、跌打損傷)。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湯,5-15克;
- 外用:煎水熏洗或搗爛敷患處。
- 注意事項:用藥期間需忌辛辣,避免熬夜;孕婦及體質虛寒者慎用。
三、相關變種與混淆種
大馬蓼的變種柳葉酸模葉蓼(葉背具白色綿毛)亦供藥用。需注意與同科植物桃葉蓼(馬蓼,Polygonum persicaria)區分,後者性溫,主治風寒濕痹,功效略有差異。
四、名稱由來
“大馬蓼”中的“馬”形容植株高大,“蓼”指蓼科植物特征。别稱“旱苗蓼”“白辣蓼”等,均與其形态或藥性相關。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臨床應用或植物分類,可參考中醫中藥網或中國醫藥信息平台的詳細資料。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