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monometallic standard; single standard
單本位(Monometallism)的漢英詞典釋義與經濟學解析
在漢英詞典視角下,“單本位”指一個國家以單一金屬(通常為黃金或白銀)作為法定貨币價值基礎與發行準備的貨币制度。其核心特征是國家通過法律規定該金屬的固定重量、成色為計價單位,貨币發行量嚴格受該金屬儲備約束。
中文釋義
“單本位”指貨币制度中僅以一種貴金屬(金或銀)作為價值尺度和兌換擔保的體系。與之相對的是“複本位”(Bimetallism),即同時以金銀兩種金屬為本位。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英文對應術語
來源:《牛津經濟學詞典》(Oxford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價值錨定機制
貨币單位直接與特定金屬(如1美元含1.5克黃金)挂鈎,确保币值穩定。政府承諾按固定比率自由兌換金屬與貨币。
公式表達:
$$ text{貨币價值} = frac{text{單位貨币含金屬量}}{text{金屬市場價值}} $$
來源:弗裡德曼《貨币的禍害》(Friedman, M. The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發行約束性
中央銀行需持有足量金屬儲備才能增發貨币,避免信用擴張導緻的通脹風險。
來源:古典經濟學派代表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
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
19世紀英國率先實行,規定英鎊可自由兌換固定重量黃金。20世紀初全球40餘國采用,形成國際金本位體系。
例:1879–1914年美國《金本位法案》(Gold Standard Act)
來源:美聯儲曆史文獻(Federal Reserve History)
銀本位制(Silver Standard)
中國古代長期以白銀為流通貨币(如明清“銀兩制”),墨西哥、印度等國也曾實行銀本位。
來源:彭信威《中國貨币史》
優勢 | 缺陷 |
---|---|
抑制通貨膨脹(貨币供應剛性) | 金屬産量限制經濟增長 |
彙率穩定(固定兌換比率) | 易受金屬價格波動沖擊 |
增強國際信用 | 缺乏貨币政策靈活性 |
來源:曼昆《宏觀經濟學》(Mankiw, N.G. Macroeconomics)
隨着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1971年),單本位制被信用貨币制度(Fiat Money System)取代。當前各國央行通過利率工具調控貨币供應,金屬本位僅作為曆史研究範疇。
來源: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全球金融穩定報告》
“單本位”是貨币制度中的術語,指以單一金屬(金或銀)作為本位貨币的體系。以下是詳細解釋:
單本位制是國家法定一種金屬(金或銀)作為貨币材料的制度,該金屬鑄成的本位币具有無限法償效力,可自由鑄造、流通和輸出輸入。輔币則限制鑄造,僅具備有限法償能力,以維護本位币的主導地位。
複本位制同時采用金、銀兩種金屬作為本位币,易因市場比價波動引發“劣币驅逐良币”現象;而單本位制通過單一金屬錨定價值,避免了此類問題。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更詳細分類,可參考MBA智庫百科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