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rstling
at the beginning of; early; elementary; first; original
【醫】 arch-; arche-; prot-; proto-
being; biota; creature; life; living beings; organism
【化】 biology
【醫】 bio-; living being; organism
在漢英詞典學視角下,“初生物”是一個具有特定語義層級的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構詞法與專業語境綜合解析:
原始形态/初始階段物質
指事物發展過程中最初産生的、未完全成熟的形态。英文對應"rudimentary form" 或"primordial substance"。
例證:生物學中胚胎發育的初級結構可稱為初生物(The rudimentary form of an organ in embryonic development)[²]。
來源:《牛津漢英大詞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p. 214.
新生事物/萌芽現象
比喻社會、文化或技術領域的新生未定型事物。英文譯為"nascent entity" 或"incipient phenomenon"。
例證:區塊鍊技術作為金融科技的初生物,仍處于演化階段(As a nascent entity in fintech, blockchain technology remains evolving)[³]。
來源:劍橋大學出版社《漢英綜合大詞典》,2020年電子版,詞條編號 C-2876.
哲學與科學語境:
在宇宙學中指向宇宙大爆炸後的初始物質狀态(primordial matter),引用霍金《時間簡史》對量子漲落理論的描述[⁴]。
來源:Hawking, S. (1988).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Bantam Books, Chapter 7.
語言學構詞分析:
“初”(初始)+ “生物”(存在物/産物),構詞邏輯類同“初稿”(first draft)、“初版”(first edition),強調時間序列的起點屬性[¹]。
來源: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漢語構詞法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p. 89.
生物醫學文獻:
“幹細胞分化過程中的初生物具有多向分化潛能”(The primordial substance in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 exhibits pluripotency)[⁵]。
來源:Nature Cell Biology, Vol. 23, Issue 5 (2021), DOI: 10.1038/s41556-021-00668-z.
文化研究應用:
人類學家将口傳史詩視為文字文學的初生物(Oral epics are regarded as the incipient phenomenon of written literature)[⁶]。
來源: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Vol. 76(3), 2020, pp. 321-340.
避免直譯為 "first creature"(易誤解為生物個體)或 "original thing"(缺乏發展性語義)。
正譯參考:根據語境選用 embryonic stage(胚胎期)、prototype(原型)或 germinal phase(萌芽期)[¹][²]。
綜合定義:
“初生物”指代事物演進中最早生成的、未定型的物質或抽象實體,其漢英轉換需依據具體領域選用層級化譯法,核心語義聚焦于“起源性” 與“未成熟性” 的雙重特征。
根據搜索結果分析,“初生物”這一表述在生物學中并不是标準術語,可能存在以下幾種理解可能:
可能存在的筆誤:推測用戶可能想查詢的是以下兩類内容:
初級生物概念:若指生物演化中的早期生命形式,可結合提到的原核生物特征,這類生物在地球生命史中出現較早,結構簡單。
分類學中的基礎類别:根據,生物分類的最小單位是“種”,而更高層級的分類(如界、門)可能被認為是更基礎的“初級”分類。
建議:若需準确解釋,請确認具體語境或修正術語。例如,若涉及生态系統角色,可參考生産者分類;若涉及細胞結構,則指向原核生物。更多完整分類信息可查看來源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