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date of birth
出生日期(Date of Birth)在漢英詞典中定義為個體生命開始的精确時間标記,通常以年、月、日的格式記錄。其核心功能是作為個人身份識别的法定數據,廣泛應用于法律文件、身份證明及社會事務管理,例如戶籍登記、護照申請等場景。
從語言學角度,漢語表述遵循"年月日"的降序結構(如1990年5月15日),而英語則采用"月/日/年"(05/15/1990)或"日/月/年"(15/05/1990)的格式差異。這種差異源于中西方曆法文化的根本區别:中國傳統文化強調農曆生辰(如《禮記》記載的冠禮日期),而英語體系普遍采用公曆記錄。
在法律效力層面,中國《居民身份證法》明确規定出生日期為必備身份要素,其變更需經公安機關審批。國際标準化組織ISO 8601則将日期格式規範為YYYY-MM-DD,這種标準格式被聯合國官方文件及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票務系統采用。
文化人類學研究表明,出生日期的社會價值存在東西方差異:中國傳統曆法中的生辰八字包含天幹地支系統,用于命理推算;而西方社會更注重星座體系(如英國國家檔案館保存的維多利亞時期出生登記冊)。這種雙重文化屬性使得出生日期在跨文化交際中需要特别注意格式轉換與語義準确性。
“出生日期”指一個人出生的具體時間點,通常以年、月、日表示,是個人身份的重要标識。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定義
出生日期指個體從母體誕生的公曆日期,格式一般為年-月-日(如2025-04-07)。它是法律、醫療、戶籍等領域記錄身份的基礎信息。
法律與社會意義
用于确定年齡相關權利與義務,如選舉權(多數國家滿18周歲)、刑事責任年齡、退休年齡等。例如,中國《民法典》規定,年齡計算以出生日期為起點。
文化與習俗差異
身份認證作用
在護照、身份證、學籍檔案等官方文件中,出生日期是防僞核驗的關鍵數據,常與姓名、性别組合成唯一标識。
若需将農曆轉換為公曆或查詢具體國家的日期格式規範,建議通過官方戶籍部門或專業曆法工具核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