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漢英雙語詞典中,“誠實的”對應的英文形容詞為“honest”,核心含義指言行真實可靠、不欺騙隱瞞的心理品質與行為準則。根據《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定義,“honest”描述“telling the truth or able to be trusted and not likely to steal, cheat, or lie”(牛津詞典),強調語言與行為的真實性。
該詞在劍橋詞典中延伸為“free of deceit and untruthfulness”(劍橋詞典),涵蓋思想層面的坦率特質。例如“誠實的孩子拒絕抄襲作業”對應英文例句“An honest child refuses to plagiarize homework”,體現道德選擇與行為的一緻性。
《韋氏詞典》列舉其同義詞包括“truthful”“sincere”,反義詞為“deceitful”“dishonest”(Merriam-Webster)。倫理學研究指出,誠實作為社會契約基礎,能有效降低人際交往成本(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SEP),心理學實驗證明誠實行為與大腦前額葉認知控制功能密切相關(美國心理學會,APA)。
“誠實”是一個漢語詞彙,指言行與内心思想一緻、不虛假的品質。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定義
誠實指人真實表達自己的認知和感受,不故意隱瞞、歪曲事實。例如:在考試中不作弊是誠實的體現;面對錯誤時主動承認而非推卸責任也屬于誠實行為。
道德屬性
作為道德準則,誠實強調表裡如一,是建立信任的基礎。儒家經典《論語》中“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即強調誠信的重要性。西方哲學中,康德也将誠實視為絕對道德律令。
社會價值
在人際交往中,誠實能減少溝通成本,促進合作。商業領域中的誠信經營、學術研究的數據真實性等,均是誠實原則的具體應用。
與相近概念的區别
實踐邊界
極端誠實可能造成傷害(如對絕症患者直言病情),因此常需結合“善意”與“同理心”進行權衡,這體現了倫理情境的複雜性。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文化對誠實的界定存在差異。例如集體主義文化更重視維護和諧,可能對“完全誠實”持更靈活的态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