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誠實"的漢語釋義與英語對應解析
誠實(Chéngshí)指言行一緻、不虛假,強調内心真實與外在表現的統一。其英語核心對應詞為"honesty",定義為"the quality of being truthful and morally upright"(真實且道德正直的品質)。在道德層面,二者均包含拒絕欺騙、堅守事實的内涵,如:
他誠實地承認錯誤 → He honestly admitted his mistake.
"誠"從"言"(言語)與"成"(完成),本義為"信守諾言";"實"指真實、不虛。整體強調"言行合一"的價值觀,與儒家"誠者,天之道也"(《中庸》)的哲學傳統關聯。
"Honesty"源自古法語"honesté"(榮譽感),在西方倫理中常與"integrity"(正直)交叉,體現個人信譽與社會契約精神,如亞裡士多德德性論中的"truthfulness"(求真)。
"誠實"釋義為"言行跟内心思想一緻;不虛假"。
"honesty"譯為"誠實,正直",例句:"I appreciate your honesty."(感謝你的坦誠。)
在商業、教育等領域,中英文概念高度重合:
"誠實經營" → "honest business practices"(如避免"false advertising"虛假宣傳);
"作誠實證人" → "testify honestly"(如英美法系的"oath of honesty"宣誓制度)。
注:本文釋義綜合《現代漢語詞典》《牛津英語詞典》及中西哲學經典,未引用網頁來源以保障學術嚴謹性。
“誠實”是一個道德倫理概念,指個體在言行中保持真實、不欺瞞的态度和品質。其核心内涵包括:
真實表達
誠實要求個體如實地反映客觀事實或主觀想法,不故意歪曲、隱瞞信息。例如,在人際交往中如實告知自己的觀點,不編造虛假經曆。
内外一緻
強調表裡如一,即外在行為與内心認知的統一。例如,不為了讨好他人而違心贊美,也不因私利做出違背原則的行為。
道德義務性
在哲學層面,康德将誠實視為“絕對命令”,認為說謊在任何情況下都違背理性道德;而功利主義則主張在特定情境下(如保護他人生命)允許“善意的謊言”,體現結果導向的倫理觀差異。
社會價值
誠實是構建信任的基石。在商業領域,誠信經營能提升品牌聲譽(如老字號企業);在法律層面,如實作證維護司法公正。中國傳統文化中,“信”被列為“五常”之一,西方《聖經》亦将“不可作假見證”列為十誡。
實踐挑戰
現代社會中,信息過載使“選擇性誠實”現象增多。心理學研究表明,過度追求絕對誠實可能導緻人際關系緊張,因此需平衡真實與善意,例如醫生對重症患者采用漸進式告知策略。
簡言之,誠實既是個人品德修養的基礎,也是社會良性運轉的黏合劑,其具體實踐需結合情境智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