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component problem
【醫】 element; reconstituent
issue; problem; question; trouble
【計】 sieve problem
【經】 subject
在漢英詞典視角下,"成份問題"(常被寫作"成分問題",但"成份"在特定語境下亦被使用)主要涉及對詞語、短語或句子結構構成要素的分析、界定及其在英漢互譯中的對應關系。其核心在于理解語言單位的内部構造與功能,并解決翻譯時因結構差異産生的難點。以下是詳細解釋:
"成份"(成分)的漢語本義
指構成事物的要素或物質。在語言學中,特指句法結構中的組成部分,如主語、謂語、賓語等句子成分(《現代漢語詞典》)。
例: "糖是蛋糕的主要成分" → "Sugar is the mainingredient of cake."
"成份問題"的學術内涵
指在漢英對比或翻譯中,因兩種語言句法成分的劃分标準、功能或語序差異導緻的解析困難。例如:
"這件事我不清楚" → "As for this matter, I don't know" ("這件事"為主題而非主語)
"他跑得很快" → "He runsvery fast" ("得很快"為狀态補語,英語用狀語轉換)
成分的英語對應詞
漢語成分 | 英語對應 | 實例(漢→英) |
---|---|---|
主語 | Subject | 他學習 →He studies |
謂語 | Predicate | 花開了 → Flowersbloom |
定語 | Attributive | 紅色的蘋果 →red apple |
狀語 | Adverbial | 慢慢走 → walkslowly |
典型成份問題的處理
例: "(你)吃飯了嗎?" → "Have you eaten?" (《牛津漢英詞典》)
例: "他把書賣了" → "He sold the book" ("書"由介詞賓語轉為直接賓語)
結構差異的根源
語言學家呂叔湘指出,漢語注重"意合"(parataxis),成分關系靠語義銜接;英語注重"形合"(hypotaxis),依賴形式标記(《中國文法要略》)。
翻譯方法論
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Eugene Nida)提出"功能對等"原則,主張根據成分在語境中的功能調整譯法,而非機械對應(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成份問題"本質是漢英語言結構差異在成分劃分與功能映射上的集中體現,需通過對比語言學與動态翻譯策略解決。
關于“成份問題”的詳細解釋如下:
正确寫法
語義差異
自然科學
用于描述物質構成,如“礦物質成分分析”。
社會學
指個人階級屬性,如“家庭成分”。
語言學
指句子結構中的組成部分,如主語、謂語等“句子成分”。
計算機領域
英文對應“component problem”,指組件相關問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