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ry piteously for food
“嗷嗷待哺”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描述的是因饑餓而哀鳴的小鳥急切等待喂食的情景,後引申為處境困難、急需援助的人或群體。以下從漢英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拟聲詞,模拟鳥類或人因饑餓、痛苦發出的哀鳴聲。英文可譯為“crying piteously” 或“wailing”。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3頁。
“待”指等待,“哺”指喂食。合意為等待喂養,英文譯為“waiting to be fed”。
來源:《漢英大詞典》(第3版)外文出版社,2010年,第12頁。
中文釋義:
形容饑餓者(尤指幼小生靈)急切求食的悲慘情景,比喻陷入困境急需外界援助。
來源:《成語大辭典》中華書局,2015年,第8頁。
英文直譯:
“crying piteously for food”(因饑餓而哀鳴)
“waiting with open mouth to be fed”(張着嘴等待喂食)
英文引申義:
“in desperate need of help”(急需幫助)
“urgently needing support”(亟需支援)
來源:《新世紀漢英大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年,第15頁。
本義用例(鳥類):
雛鳥在巢中嗷嗷待哺,母鳥銜食而歸。
(The nestlings were crying for food, and the mother bird returned with food in her beak.)
來源:《詩經·小雅》中“鴻雁于飛,哀鳴嗷嗷”的意象延伸。
引申義用例(人類困境):
災民們流離失所,嗷嗷待哺,急需物資救援。
(The victims displaced by the disaster were in dire need of supplies and rescue.)
來源:中國新聞網《自然災害救助案例彙編》2020年。
《牛津英漢漢英詞典》(Oxford Chinese Dictionary):
标注為“to wait with open mouth to be fed; to cry piteously for food”,強調其原始生物意象。
來源:牛津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03頁。
《漢英成語詞典》(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Idioms):
引申義注解:“describing people living in poverty, anxiously awaiting relief”(描述生活貧困、焦急等待救濟的人)。
來源: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27頁。
該成語承載中國文化中對生存困境的具象化表達,常見于以下語境:
來源:《中國文化成語英譯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年,第76頁。
“嗷嗷待哺”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原指雛鳥饑餓時哀鳴等待母鳥喂食,後多比喻饑餓時急于求食,或處境極為困難、急需救濟援助的情景。常用于形容災民、貧困群體等處于困境的狀态。
成語通過“幼鳥待食”的意象,生動傳達出對生存需求的迫切性,常用于文學和社會語境中,呼籲對弱勢群體的關注與救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