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aestus; flare; flush; rubeosis
潮紅(cháo hóng)在漢英詞典中的釋義包含兩層核心含義,需結合醫學與日常語境理解:
指面部、頸部或胸部皮膚暫時性充血發紅的現象,通常由毛細血管擴張引起。常見于:
英文對應術語:
指因情緒波動(如羞澀、激動、憤怒)導緻的面頰泛紅,強調心理狀态的外化:
例:她聽到贊美時雙頰泛起潮紅。(A flush rose to her cheeks at the compliment.)
漢英翻譯差異:
中文“潮紅”隱含“如潮水般湧動”的動态意象,而英文更直白區分生理(flush)與情感(blush)。《新世紀漢英大詞典》建議根據語境選擇"flush"(病理/生理)或"blush"(情感)。
概念 | 來源與文獻 |
---|---|
醫學機制 |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更年期血管舒縮症狀病理生理學》 |
臨床診斷 | 《默克診療手冊》:潮紅的鑒别診斷與治療原則 |
漢英翻譯規範 | 《牛津漢英詞典》(第3版):情感與生理語境下的術語對照 |
“潮紅”指面部或其他部位皮膚因血管擴張而泛起的暫時性紅暈,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潮紅”字面意為“如潮水般漲退的紅色”,形容皮膚(尤其是面部)短時間内充血、泛紅的現象。該詞最早見于宋代範成大詩句“晚來醉面潮紅”,現代漢語中既可用于描述自然生理反應,也可指代疾病症狀。
二、分類與特征
生理性潮紅
由情緒激動、運動、飲酒或溫度變化引起,表現為短暫的面部泛紅,可伴隨溫熱感,通常自行消退。例如緊張時臉頰發紅或飲酒後“上臉”現象。
病理性潮紅
常見于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表現為陣發性潮紅,可能伴隨出汗、頭暈(三聯征)。更年期女性尤為多見(70%-80%發生率),男性更年期也可能出現類似症狀。
三、形成機制 主要與毛細血管擴張有關:
四、相關術語
醫學英文對應詞為flush(整體泛紅)或flare(局部紅斑)。需注意與持續性“紅血絲”(毛細血管擴張症)的區别,後者屬于長期皮膚問題。
示例場景:更年期女性突然感到面部發熱、發紅并出汗,數分鐘後消退,即為典型潮紅發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