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臭菘(Symplocarpus foetidus)是一種多年生濕地植物,屬于天南星科臭菘屬。其拉丁學名中“foetidus”意為“惡臭”,指其開花時釋放的腐肉氣味。該植物在漢英對照的植物學術語中,英文常譯為“Skunk Cabbage”或“Swamp Cabbage”。
植物學特征
臭菘的肉質花序被佛焰苞包裹,早春開花時通過産熱融化周圍積雪,溫度可高于環境15-35℃。葉片寬大呈卵形,成熟後可達60厘米。根莖含揮發油和硫化物,是其特殊氣味的來源(《中國植物志》第13卷)。
生态習性
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溫帶濕地,包括中國東北、日本、北美東部。其耐寒性極強,生長于沼澤、溪流邊緣,具有淨化水質、固土護坡的生态價值(密蘇裡植物園數據庫)。
文化與傳統用途
北美原住民曾用其葉片包裹食物,根莖經處理後外敷緩解關節疼痛(加拿大植物數據庫)。在東方文化中,臭菘被視為濕地生态系統健康的指示物種(美國農業部植物數據庫NRCS-2023)。
臭菘是天南星科臭菘屬的宿根草本植物,學名為Symplocarpus renifolius(或Symplocarpus foetidus),具有獨特的生态習性和藥用價值。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形态特征
臭菘根莖粗壯(直徑可達7厘米),葉片基生,呈心狀卵形,寬大肥厚(長20-40厘米,寬15-35厘米),形似白菜葉,故别名“黑瞎子白菜”。其花為佛焰苞結構,暗青紫色帶黃斑,肉穗花序短于佛焰苞,花有臭味,花期5-6月。
生态特性
臭菘以産熱能力著稱,能在寒冷環境中開花。其佛焰苞内部溫度可維持在約23°C,吸引昆蟲傳粉,被稱為“植物小暖爐”。這種産熱機制依賴特殊細胞和酶,将脂肪轉化為碳水化合物并釋放熱量。
主要分布于中國東北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裡江流域,以及俄羅斯、日本和北美。生長于海拔300米以下的潮濕針葉林、混交林或沼澤地,常成片出現。
性味與功效
性涼,味辛、苦,具有解表止咳、化痰平喘的功效,主治發熱頭痛、氣管炎咳喘等症。
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
含沒食子酸丁酯、β-谷甾醇、香樹脂醇等成分,根煎劑有鎮靜、解痙和祛痰作用。但全草有毒,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臭菘因獨特氣味和耐寒特性,成為生态學研究的典型案例,其“禦寒暖房”特性常被用于科普自然界的適應性進化。
臭菘是兼具藥用與生态研究價值的植物,需注意其毒性,避免自行使用。如需藥用,應遵醫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