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Osler's phenomenon
奧斯勒氏現象(Osler's sign),也稱為奧斯勒結(Osler's nodes),是醫學領域(特别是心血管内科和感染性疾病)中的一個重要體征。從漢英詞典角度解釋,其核心含義如下:
中文術語:奧斯勒氏現象 / 奧斯勒結
英文對應:Osler's sign / Osler's nodes
音标(英式):/ˈəʊzləz saɪn/ / ˈəʊzləz nəʊdz/
定義:
指出現在手指或足趾末端墊(指腹或趾腹)的疼痛性、紫紅色或出血性小結節。該現象是亞急性細菌性心内膜炎(Subacute Bacterial Endocarditis, SBE)的特征性表現之一。
詳細醫學解釋:
結節直徑約數毫米,質地柔軟,隆起于皮膚表面,有明顯壓痛。通常分布于手指、足趾的指(趾)腹、大小魚際或足底,偶見于手掌或足跟。可持續數小時至數天,消退後不留痕迹或遺留小瘀點。
目前認為主要由感染性微栓子或免疫複合物沉積引起的局部血管炎或小血管栓塞所緻。這些栓子來源于心髒瓣膜上的感染性贅生物(vegetations)。
是診斷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 IE)的重要線索之一,尤其在與發熱、心髒雜音、貧血、脾腫大、瘀點、Janeway損害(無痛性出血斑)等其他表現并存時,提示可能性更高。但需注意,該體征并非心内膜炎特有,也可見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其他疾病。
以加拿大著名内科醫師、現代臨床醫學教育奠基人之一威廉·奧斯勒爵士(Sir William Osler, 1849–1919)的名字命名。他在19世紀末首次系統描述了該體征與心内膜炎的關聯。
權威醫學參考文獻來源(基于經典教材與共識指南):
關于“奧斯勒氏現象”,目前權威醫學資料中未明确記載這一術語。但根據相關檢索内容,可能與以下兩個由威廉·奧斯勒(William Osler)提出的醫學名詞有關,需注意辨别是否存在術語混淆:
奧斯勒氏結節(Osler's nodes)
這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典型皮膚表現,表現為手指、足趾末端或掌面出現的紫色/暗紅色疼痛性小結節,直徑約1-10mm。其成因包括:小血管感染性栓塞(如細菌贅生物脫落)或免疫複合物沉積引發的血管炎。該結節可在數日内消退,也可能伴隨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其他疾病出現。
奧斯勒氏病(Osler's disease)
即“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HHT),以皮膚黏膜毛細血管擴張和反複出血為特征。該病由基因突變導緻血管結構異常,屬于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
建議:若您所指的“奧斯勒氏現象”涉及上述内容,可能需要核對具體術語。若為其他含義,請提供更多上下文或查閱最新醫學文獻以确認準确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