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氏吳策線蟲(Wuchereria bancrofti)是人體淋巴系統内寄生的絲蟲綱線蟲,其英文名稱為"Bancroftian filarial worm"。該寄生蟲通過蚊蟲叮咬傳播,主要引發淋巴絲蟲病(象皮病)和陰囊鞘膜積液等病症。
從形态學角度,成蟲呈乳白色線狀,雌蟲體長72-105毫米,雄蟲約40毫米。其幼蟲(微絲蚴)具有鞘膜結構,體長約260微米,呈現夜間周期性血液遷移特征。傳播媒介包括庫蚊、按蚊和伊蚊屬的多種蚊蟲,在人體内發育周期約需1年。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該寄生蟲感染全球約1.2億人,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美國疾控中心數據顯示,成蟲可在人體内存活6-8年,微絲蚴血症狀态可持續10年以上。診斷主要依靠夜間采血鏡檢微絲蚴,或使用免疫層析技術檢測循環抗原。
防治策略包含兩方面:世界衛生組織推薦乙胺嗪(DEC)聯合伊維菌素的群體化療方案,以及通過蚊帳使用和環境治理的媒介控制措施。近年研究顯示,多西環素殺滅共生菌Wolbachia可有效抑制成蟲發育。
班氏吳策線蟲(學名:Wuchereria bancrofti)是一種寄生性線蟲,屬于盤尾科吳策線蟲屬,是淋巴絲蟲病的主要病原體。以下是其核心信息的綜合說明:
分類與傳播
通過蚊蟲叮咬傳播(如庫蚊、按蚊等),幼蟲進入人體淋巴系統發育為成蟲。成蟲壽命可達4-10年,微絲蚴(幼蟲)在血液中存活2-3個月,體外4℃環境可存活6周。
形态特征
生命周期
緻病機制
成蟲阻塞淋巴管引發炎症反應,導緻淋巴水腫,嚴重時發展為象皮病(肢體或生殖器腫脹、皮膚增厚)。急性期表現為周期性發熱、淋巴管炎(丹毒樣皮炎)。
診斷方法
血液或組織樣本中檢出微絲蚴是主要依據,需與馬來絲蟲鑒别(尾部結構差異)。
流行情況
主要分布于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全球約90%淋巴絲蟲病由班氏吳策線蟲引起。我國曾流行,現通過防治已基本消除。
世界衛生組織将其列為十大熱帶病之一,防控以蚊媒消殺、感染者藥物(如伊維菌素)治療為主。
如需更詳細分類學或流行病學數據,可參考來源、5、7、9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