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氏吴策线虫(Wuchereria bancrofti)是人体淋巴系统内寄生的丝虫纲线虫,其英文名称为"Bancroftian filarial worm"。该寄生虫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主要引发淋巴丝虫病(象皮病)和阴囊鞘膜积液等病症。
从形态学角度,成虫呈乳白色线状,雌虫体长72-105毫米,雄虫约40毫米。其幼虫(微丝蚴)具有鞘膜结构,体长约260微米,呈现夜间周期性血液迁移特征。传播媒介包括库蚊、按蚊和伊蚊属的多种蚊虫,在人体内发育周期约需1年。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该寄生虫感染全球约1.2亿人,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美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成虫可在人体内存活6-8年,微丝蚴血症状态可持续10年以上。诊断主要依靠夜间采血镜检微丝蚴,或使用免疫层析技术检测循环抗原。
防治策略包含两方面: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乙胺嗪(DEC)联合伊维菌素的群体化疗方案,以及通过蚊帐使用和环境治理的媒介控制措施。近年研究显示,多西环素杀灭共生菌Wolbachia可有效抑制成虫发育。
班氏吴策线虫(学名:Wuchereria bancrofti)是一种寄生性线虫,属于盘尾科吴策线虫属,是淋巴丝虫病的主要病原体。以下是其核心信息的综合说明:
分类与传播
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如库蚊、按蚊等),幼虫进入人体淋巴系统发育为成虫。成虫寿命可达4-10年,微丝蚴(幼虫)在血液中存活2-3个月,体外4℃环境可存活6周。
形态特征
生命周期
致病机制
成虫阻塞淋巴管引发炎症反应,导致淋巴水肿,严重时发展为象皮病(肢体或生殖器肿胀、皮肤增厚)。急性期表现为周期性发热、淋巴管炎(丹毒样皮炎)。
诊断方法
血液或组织样本中检出微丝蚴是主要依据,需与马来丝虫鉴别(尾部结构差异)。
流行情况
主要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全球约90%淋巴丝虫病由班氏吴策线虫引起。我国曾流行,现通过防治已基本消除。
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十大热带病之一,防控以蚊媒消杀、感染者药物(如伊维菌素)治疗为主。
如需更详细分类学或流行病学数据,可参考来源、5、7、9等。
包含子目录蝙蝠葛硷标准物质鼻烟盒隙多光子解离发果帆分录帐固体低共熔混合物加酶洗涤剂芥子酸钾计数速率计挤塑线料位测量历史成本廿四醇排序规则汽球企业所得税权乳清酸氨咪酰胺上颌结节生产控制记录石脑油吸收塔实体描述势源书写发泄法寺院法典算法状态机陶瓷锦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