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話"作為漢語核心詞彙,在漢英詞典中的解釋體系包含三個認知維度:
一、語言學定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界定"對話"為"兩個或更多人之間的口頭交流行為",其英文對應詞"dialogue"在《牛津高階英英詞典》中被描述為"a conversation in a book, play or film"(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這種跨語言對等關系體現了語言交際的共性特征。
二、社會文化功能 《劍橋漢英雙解詞典》特别強調該詞的動态交互屬性,指出對話是"思想交換的過程,常帶有達成共識的意圖",其英文注釋"exchange of ideas"突出了文化溝通的本質(來源:劍橋大學出版社《Cambridge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這種解釋契合社會語言學對交際行為的分析框架。
三、修辭學延伸 《朗文漢英對照詞典》收錄了該詞的隱喻用法,如"文明對話"(dialogue between civilizations),此時英文對應詞"dialogue"在《柯林斯英語詞典》中被解釋為"formal discussions between opposing groups"(來源:培生教育集團《Longman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HarperCollins《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這種跨學科釋義展示了詞彙外延的擴展規律。
“對話”是一個多維度概念,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而有所延伸:
1. 基本定義 指兩人或多人之間通過語言進行的雙向交流,核心在于信息與觀點的交換。既可以是口頭交談(如日常聊天),也可以是書面形式(如書信、網絡聊天記錄)。
2. 文學與藝術表現 在小說、戲劇、影視作品中,特指角色之間的對白。這種對話承擔着塑造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揭示矛盾沖突的功能。例如《紅樓夢》中人物對話暗含命運伏筆。
3. 哲學與社會學意義 •思辨工具:古希臘蘇格拉底通過對話法引導真理探索 •文化橋梁:不同群體通過對話消除偏見,如跨宗教對話 •權力結構:後現代理論中強調對話對打破話語壟斷的作用
4. 技術應用場景 人工智能領域中的對話系統(如ChatGPT)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模拟人類對話,涉及語音識别、語義理解等技術棧,應用于客服、教育等場景。
5. 隱喻性用法 可指代非語言形式的互動,如“建築與環境的對話”描述空間設計理念,或“古今對話”比喻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交融。
該詞源于希臘語"dialogos"(貫穿語言),中文構詞法上“對”強調雙向性,“話”指言語活動,體現了平等互動的本質特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