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primary employment
【機】 number
round
obtain employment; take up an occupation
【經】 get employment
"第一輪就業"是高校畢業生求職流程中的初始階段,指應屆畢業生在畢業年度内通過校園招聘、企業宣講會等渠道參與的首次集中性求職活動。該概念在漢英對照語境中可譯為"First-round Employment"或"Initial Employment Phase",具體包含三個核心維度:
時間範疇 指每年9月至次年1月企業針對應屆畢業生開展的集中招聘期,與教育部"秋季校園招聘"時間高度重合。根據教育部《2024屆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數據顯示,約63%的籤約畢業生在此階段完成就業協議籤訂。
招聘形式 包含企業專場宣講會、行業雙選會、政府主導的"金秋招聘月"等活動形式。以智聯招聘平台為例,2024年9-12月間累計舉辦線上面試會1.2萬場次,較非集中招聘期增長400%。
篩選機制 企業通常設置筆試、群面、專業面試等多層級考核,如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Super Day"集中面試制度。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研究指出,首輪篩選淘汰率可達85%,但成功入圍者籤約概率提升至72%。
該階段對求職者具有戰略意義,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數據顯示,把握首輪機遇的畢業生平均薪資較後期籤約者高出18.7%。建議求職者重點關注目标企業的校招官網動态,系統準備行測題庫與崗位勝任力模型分析。
根據搜索結果的綜合整理,“第一輪就業”這一表述并未直接出現在相關定義中,但結合“首次就業”和“就業”的核心概念,可以理解為勞動者首次進入勞動力市場并正式參與工作的階段。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根據多份資料顯示,首次就業指勞動者第一次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并開始工作()。這一階段具有“初次性”特征,通常涉及應屆畢業生或此前無正式工作經曆的人群。
核心條件
就業需滿足三個條件:
社會意義
首次就業不僅是個人職業生涯的起點,還涉及權益保護問題。由于缺乏經驗,勞動者需特别注意勞動合同、薪資待遇等法律條款()。此外,部分特殊群體(如退役軍人)的初次就業可能涉及政策安置問題()。
補充說明
古漢語中“就業”曾指“求學”(如《大戴禮記》),但現代語境已完全轉變為參與社會勞動()。需注意該詞在不同曆史文獻中的語義差異。
建議:若需了解具體政策(如畢業生就業流程),可進一步查閱政府或教育部門發布的官方文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