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Nothnagel's sign
promise; yes
especially; special; spy; unusual; very
【化】 tex
accept; admit; receive
【計】 nano
case; division; metre; square; standard; style
【計】 lattice
ear; erbium
【醫】 aures; auri-; auris; ear; ot-; oto-
family name; surname
ask for; go on a campaign; go on a journey; levy; sign
【醫】 sign; signe; signum
諾特納格耳氏征(Nothnagel's sign)是一種神經學體征,由19世紀奧地利神經病學家卡爾·威廉·赫爾曼·諾特納格耳(Carl Wilhelm Hermann Nothnagel)首次描述。該體征與小腦及中腦區域的病變相關,主要表現為同側動眼神經麻痹合并對側小腦性共濟失調,常見于腫瘤、出血或梗死累及中腦被蓋部及小腦上腳時。
臨床表現
患者可能出現單側眼球運動障礙(如上睑下垂、瞳孔散大、眼球外展受限),同時伴有對側肢體協調能力下降、步态不穩或意向性震顫。這種體征的典型特征反映了病變同時影響動眼神經核與小腦傳導通路。
病理機制
解剖學上,中腦頂蓋區與小腦上腳緊密相鄰,此處的占位性病變或血管損傷可同時壓迫動眼神經束及小腦紅核通路,導緻神經傳導異常。研究顯示,約30%的中腦綜合征病例會伴隨諾特納格耳氏征。
診斷與鑒别
需結合MRI或CT影像學檢查以定位病竈,并與韋伯綜合征(Weber's syndrome)、貝内迪克特綜合征(Benedikt syndrome)等中腦損傷體征進行鑒别。
參考文獻
諾特納格耳氏征(Nothnagel's sign/syndrome)是一種與中腦及小腦病變相關的神經系統綜合征,其核心特征為眼肌麻痹和小腦性共濟失調。以下是詳細解析:
定義與别名
該綜合征由德國醫生Carl Wilhelm Hermann Nothnagel于1879年首次報道,又稱眼肌麻痹-小腦性共濟失調綜合征或中腦四疊體綜合征。英文表述存在細微差異,可譯為“Nothnagel's syndrome”(綜合征)或“Nothnagel's sign”(體征)。
病因與病理
主要因中腦頂蓋區(含紅核、小腦上腳及動眼神經核)受損引起,常見病因包括:
臨床表現
診斷與治療
需結合神經影像學(如MRI)定位病變,治療以病因管理為主(如腫瘤切除或血管幹預),輔以對症支持治療。
注:該術語在不同文獻中可能存在“綜合征”與“體征”的混用,臨床中需結合具體症狀及檢查結果綜合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