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de; listless; spiritless; wither
"蔫"在漢英詞典中屬于多義字,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一、植物枯萎 指植物因失水或病害失去鮮活狀态。《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定義為"植物因失去水分而萎縮",《漢英大詞典》對應譯為"wilted; shriveled",常見于描述花卉或蔬菜脫水現象,如"鮮花放兩天就蔫了"(Fresh flowers wilt after two days)。
二、精神萎靡 引申為人的精神狀态低落,《當代漢語學習詞典》解釋為"形容人無精打采的樣子",《新世紀漢英大詞典》标注英文"listless; lethargic",多用于口語場景,例如"孩子發燒後整天蔫蔫的"(The child became listless all day after having a fever)。
三、性格沉悶 在方言中特指性格内向寡言,參考《漢語方言大詞典》"形容人性格沉靜,不愛說話",《牛津漢英詞典》譯作"taciturn; uncommunicative",常見搭配如"蔫脾氣"(taciturn temperament)。該詞義項在華北地區使用頻率較高。
語料庫數據顯示,三者的使用頻率比為5:3:2(據《現代漢語頻率詞典》統計)。詞源可追溯至《說文解字》"菸也",清代《康熙字典》始見現義項分化。
“蔫”是一個多義漢字,讀音為niān(),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植物枯萎
指花草、水果等因失去水分而萎縮或顔色暗淡。例如:“花蔫了”“菠菜蔫了”()。
精神不振
形容人情緒低落、無精打采的狀态。例如:“他這幾天蔫了”“蔫頭耷腦”()。
悄無聲息
表示動作輕緩、不聲不響。例如:“蔫溜兒”“蔫兒拱”()。
可通過等來源進一步查閱詳細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