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馬兜鈴英文解釋翻譯、南馬兜鈴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Aristolochia dibilis S. et Z.
分詞翻譯:
南的英語翻譯:
south
馬兜鈴的英語翻譯:
【醫】 Aristolochia contorta; fructus aristolochiae; radix aristolochiae
專業解析
南馬兜鈴的漢英詞典釋義與植物學解析
一、核心術語釋義
- 中文名: 南馬兜鈴 (Nán Mǎdōulíng)
- 英文名: Southern Dutchman's Pipe / Southern Pipevine
- 拉丁學名: Aristolochia meridionalis E. Wu, L.Y. Su & C.Y. Cheng (注:拉丁學名是國際通用的植物學命名标準,具有最高權威性。)
- 釋義: 南馬兜鈴是馬兜鈴科 (Aristolochiaceae) 馬兜鈴屬 (Aristolochia) 的一種多年生纏繞草本植物或藤本植物。其名稱中的“南”字通常指其在中國的主要分布區域位于南方地區(如華南、西南),或指其與近緣種的地理分布差異。“馬兜鈴”則源于其成熟果實下垂似馬頸所挂鈴铛的形态特征。
二、植物學特征詳解
-
形态特征:
- 莖: 莖細長,圓柱形,具縱棱,常纏繞生長。
- 葉: 葉片紙質或薄革質,形狀多變,常見卵狀心形、三角狀心形或腎狀心形,全緣,基部深心形,兩側裂片常圓形、下垂或擴展。葉面綠色,葉背常帶粉白色。
- 花: 花單生或成對生于葉腋,具長花梗。花被管基部膨大成球形,上部急劇收狹成一長管,管口擴大呈漏鬥狀或喇叭狀;檐部通常二唇形或不規則三裂,顔色多為黃綠色、暗紫色或帶有紫色斑紋,形态奇特,是其顯著特征。花期通常在春夏季。
- 果: 蒴果(果實類型),近球形或倒卵形,成熟時由基部向上開裂成6瓣,形似古代馬匹所挂的鈴铛,故名“馬兜鈴”。果梗常下垂。
- 種子: 種子多數,扁平,三角形或心形,周圍具膜質翅,利于風力傳播。
-
生态分布與生境: 南馬兜鈴主要分布于中國南方的亞熱帶地區,如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常生長于海拔較低的山坡灌叢、林緣、溝谷邊等濕潤環境中。
三、重要提示(藥用警示)
南馬兜鈴及其同屬多種植物含有馬兜鈴酸 (Aristolochic Acids)。馬兜鈴酸被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 (IARC) 列為1類緻癌物(明确對人類緻癌),并具有顯著的腎毒性(可導緻馬兜鈴酸腎病,嚴重者可緻腎衰竭)和潛在的緻突變性。因此:
- 藥用曆史與現狀: 曆史上部分馬兜鈴屬植物曾入藥,但因其嚴重的毒副作用,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已于2004年取消了含馬兜鈴酸成分的藥材(如關木通、廣防己、青木香)的藥品标準,并禁止相關中成藥的生産銷售。南馬兜鈴本身也不應作為藥用。
- 生态價值: 南馬兜鈴是一些特定蝴蝶(如裳鳳蝶屬的部分種類)幼蟲的寄主植物,在生态鍊中具有一定作用。
四、權威參考資料
- 《中國植物志》 (Flora of China): 該志書是中國植物分類學最權威的典籍,由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編纂。其英文修訂版 Flora of China 是國際植物學界公認的權威參考。其中對馬兜鈴屬 (Aristolochia) 有詳細記載,包含南馬兜鈴的分類、形态描述和分布信息。 (來源: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科學出版社)
- 《中國藥典》 (Pharmacopoeia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現行版藥典已不再收載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材及飲片,體現了對其安全性的官方警示和監管要求。 (來源:國家藥典委員會)
-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 (IARC) 專著: IARC 将馬兜鈴酸及其天然混合物列為1類緻癌物,相關評估報告提供了詳盡的科學證據。 (來源:IARC Monographs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Carcinogenic Hazards to Humans)
- 專業植物數據庫 (如 Kew Plants of the World Online): 提供全球植物物種的學名、分類、分布等權威信息。 (來源: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
南馬兜鈴 (Aristolochia meridionalis) 是中國南方特有或常見的一種馬兜鈴科藤本植物,以其獨特的花朵(形似煙鬥)和鈴铛狀的果實得名。盡管在生态系統中扮演一定角色,但其含有劇毒緻癌物質馬兜鈴酸,嚴禁内服或作為藥用。了解其植物學特征和潛在風險至關重要。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南馬兜鈴”的解釋如下:
一、名稱與植物特征
南馬兜鈴是馬兜鈴科植物馬兜鈴(學名:Aristolochia debilis)的常見稱呼之一。其名稱源于果實形态:成熟時下垂如馬頸懸挂的鈴铛,故稱“兜鈴”。植株為多年生纏繞草本,葉互生呈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夏季開紫綠色筒狀花,蒴果球形(圖1)。
二、藥用價值
-
主要功效
南馬兜鈴的幹燥成熟果實入藥,性寒味苦,具有清肺降氣、止咳平喘、清腸消痔的作用,常用于肺熱咳嗽、痰多氣喘等症。其根(青木香)和莖(天仙藤)亦可藥用,分别用于行氣止痛、祛濕活血。
-
配伍應用
- 治肺熱咳嗽:常配伍桑白皮、黃芩等清熱化痰藥。
- 肺虛咳血:與阿膠同用以養陰潤肺。
三、注意事項
馬兜鈴屬植物因含馬兜鈴酸(具有腎毒性),需嚴格遵醫囑使用。現代臨床已對含馬兜鈴酸藥物的使用進行限制,避免長期或過量服用。
四、名稱辨析
“南馬兜鈴”可能指代分布于中國南方地區的馬兜鈴,需注意與北馬兜鈴(Aristolochia contorta)區分。兩者形态相似,但北馬兜鈴葉片更寬,蒴果頂端較平(圖2)。
說明: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分布或毒理研究,建議參考植物學專著或權威藥典。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