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freeze resistance; low temperature resistance
1. 術語定義與中文釋義
「耐寒性」(nài hán xìng)指生物或材料在低溫環境下維持生理功能或物理性能的能力。中文構詞中:
該詞在農業、生态學及材料科學中廣泛應用,強調對寒冷脅迫的適應性(《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2. 英文對應術語與學科内涵
英文譯為"cold hardiness" 或"cold tolerance",但二者存在細微差異:
3. 跨領域應用與科學機制
4. 權威參考文獻
注:因搜索結果未提供直接鍊接,文獻來源以權威出版物名稱替代,讀者可通過學術數據庫(如CNKI、ScienceDirect)檢索原文。
耐寒性是指生物(尤其是植物)在寒冷環境中生存或維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適應能力。以下是該概念的綜合解析:
耐寒性(Cold resistance)是生物體耐受寒冷環境的核心特性,包括對冰點以上低溫(抗冷性)和冰點以下低溫(抗凍性)的適應能力。例如植物通過調節細胞液濃度、改變代謝方式等機制應對不同低溫環境。
類型 | 溫度範圍 | 主要適應方式 | 典型生物 |
---|---|---|---|
抗冷性 | 0-15℃ | 增強酶活性 | 熱帶作物 |
抗凍性 | 低于0℃ | 合成抗凍蛋白 | 針葉樹、昆蟲 |
在農業生産中,冬小麥通過變紅現象(葉綠素減少、花青素增加)展示其耐寒性增強狀态;柑橘類植物因耐寒性差需要人工保溫。
根據《中國植物抗寒性分級标準》,通過電解質滲透率測定、低溫半緻死溫度(LT₅₀)等指标進行量化評估,公式表示為: $$ LT_{50} = T_0 + frac{sum (T_i cdot P_i)}{100} $$ 其中$T_0$為初始溫度,$T_i$為梯度溫度,$P_i$為對應死亡率。
該特性在不同物種間差異顯著,例如銀杏可耐受-30℃低溫,而香蕉在10℃以下即受冷害。如需更詳細分類數據,可查閱農業生物學專著或專業數據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