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波耳效應英文解釋翻譯、波耳效應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機】 bohr effeet

分詞翻譯:

波的英語翻譯:

wave
【化】 wave
【醫】 deflection; flumen; flumina; kymo-; wave

耳的英語翻譯:

ear; erbium
【醫】 aures; auri-; auris; ear; ot-; oto-

效應的英語翻譯:

effect
【醫】 effect

專業解析

波耳效應(Bohr Effect)是指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壓(PCO₂)升高、氫離子濃度(H⁺)增加(即pH值降低)或溫度升高時,血紅蛋白與氧氣的親和力下降的現象。該效應由丹麥生理學家克裡斯蒂安·波耳(Christian Bohr)于1904年首次發現并命名,是機體調節氧氣運輸與釋放的重要生理機制。

一、核心機制

  1. pH值的影響

    當血液pH值降低(酸性環境)時,氫離子(H⁺)與血紅蛋白的特定氨基酸殘基(如組氨酸)結合,引起血紅蛋白構象變化,降低其與氧氣的結合能力,促進氧氣在組織中的釋放。

    公式表達:

    $$

    text{HbO}_2 + text{H}^+ rightleftharpoons text{HbH}^+ + text{O}_2

    $$

  2. 二氧化碳的作用

    CO₂可通過兩種途徑增強波耳效應:

    • 直接形成氨基甲酸血紅蛋白(Hb-NHCOO⁻),降低血紅蛋白氧親和力;
    • 在碳酸酐酶催化下生成碳酸(H₂CO₃),解離為H⁺和HCO₃⁻,間接降低pH值。

二、生理意義

三、與希爾效應的區别

波耳效應關注pH/PCO₂對血紅蛋白氧親和力的調節,而希爾效應(Haldane Effect)描述氧合狀态對CO₂運輸能力的影響——脫氧血紅蛋白結合CO₂和H⁺的能力更強。兩者共同構成氧-二氧化碳交換的生理平衡。

四、臨床關聯

波耳效應障礙可能導緻組織缺氧,見于某些血紅蛋白病(如鐮狀細胞貧血)或酸中毒引發的氧解離曲線左移。治療中需通過糾正酸堿失衡恢複效應功能。


參考資料

  1. Bohr, C., Hasselbalch, K., & Krogh, A. (1904). Skandinavisches Archiv für Physiologie, 16(1), 402–412. (原始研究論文)
  2. Guyton and Hall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4th ed.). Elsevier. pp. 503–505.
  3.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生理學名詞》. 科學出版社. "波耳效應"詞條.

網絡擴展解釋

波耳效應(Bohr Effect)是描述血液中pH值或二氧化碳分壓(pCO₂)變化對血紅蛋白(Hb)結合氧氣能力影響的生理現象。以下為詳細解釋:

定義與發現

機制與作用

  1. 組織中的氧氣釋放
    在代謝活躍的組織(如肌肉)中,二氧化碳積累導緻pH降低。此時,波耳效應促使血紅蛋白釋放更多氧氣,滿足組織需求。

  2. 肺部的氧氣結合
    在肺部,二氧化碳被排出,pH升高,血紅蛋白對氧氣的親和力增強,從而更高效地結合氧氣。

生理意義

公式表示

氧解離曲線的移動可通過以下關系式體現: $$ text{HbO}_2 + H^+ rightleftharpoons text{HbH} + O_2 $$ 當H⁺濃度(pH降低)或pCO₂升高時,平衡右移,氧氣釋放增加。

擴展說明

通過這一機制,波耳效應在高等動物的有氧代謝和氣體交換中起關鍵作用。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