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壓溫度英文解釋翻譯、模壓溫度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化】 molding temperature
分詞翻譯:
模壓的英語翻譯:
【計】 stamping
【化】 molding
溫度的英語翻譯:
temperature
【化】 temperature
【醫】 T; temperature
專業解析
模壓溫度 (Molding Temperature) 在塑料、橡膠或複合材料加工領域,指在模壓成型 (Compression Molding) 工藝過程中,模具 (Mold) 本身需要達到并維持的特定溫度範圍。它是模壓工藝的關鍵參數之一,直接影響材料的流動性、固化(交聯)反應速率、最終産品的物理機械性能、尺寸精度以及外觀質量。
其核心含義和影響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促進材料熔融與流動: 對于熱塑性塑料或未硫化的橡膠混煉膠,模壓溫度必須足夠高,以使材料軟化、熔融,獲得足夠的流動性。這使得材料能夠在施加的壓力下充滿整個模具型腔,精确複制模具的形狀和細節。溫度過低會導緻材料流動性差,充模不滿,産生缺料、冷料痕等缺陷;溫度過高則可能引起材料降解、焦燒(橡膠過早硫化)或産生過多的揮發物。
- 控制固化/硫化反應: 對于熱固性塑料(如酚醛樹脂、環氧樹脂)和橡膠,模壓溫度是觸發并控制其固化(交聯)反應的主要因素。溫度必須達到并保持在材料特定的固化/硫化溫度範圍内,以确保交聯反應充分、均勻地進行。溫度過低會導緻固化/硫化不完全,産品強度低、耐熱性差、易變形;溫度過高則可能使反應過快、失控,導緻産品燒焦、起泡或内部應力過大。
- 優化産品性能與外觀: 合適的模壓溫度有助于獲得最佳的分子取向、結晶度(對部分熱塑性塑料而言)和交聯密度(對熱固性材料)。這直接決定了最終制品的拉伸強度、沖擊韌性、硬度、耐熱性、尺寸穩定性等關鍵性能。同時,溫度也影響産品表面的光潔度,溫度過低可能導緻表面粗糙、光澤度差;溫度過高則可能産生表面缺陷或降解。
- 與壓力、時間的協同作用: 模壓溫度并非獨立存在,它必須與模壓壓力 (Molding Pressure) 和模壓時間 (Curing Time / Molding Time) 精确配合。三者共同構成了模壓工藝的核心參數體系。溫度決定了材料的狀态和反應速率,壓力确保材料流動和壓實,時間則保證反應充分完成。三者需要根據具體的材料配方、制品形狀和厚度進行優化設定。
典型溫度範圍示例(僅供參考,具體需依據材料規格):
- 熱塑性塑料 (Thermoplastics): 通常介于材料的玻璃化轉變溫度 (Tg) 或熔點 (Tm) 以上,具體範圍如 ABS: 200-250°C, PP: 180-220°C, Nylon: 260-300°C。
- 熱固性塑料 (Thermosets): 如 酚醛樹脂 (Phenolic): 150-190°C, 環氧樹脂 (Epoxy): 120-180°C, 不飽和聚酯 (Unsaturated Polyester): 130-160°C。
- 橡膠 (Rubber): 硫化溫度通常在 140-180°C 之間,具體取決于膠種和硫化體系。
權威參考來源建議:
- 材料供應商技術數據表 (TDS): 獲取特定材料牌號推薦的模壓溫度範圍是最直接、最權威的來源。例如,查看杜邦 (DuPont)、巴斯夫 (BASF)、埃克森美孚化工 (ExxonMobil Chemical) 等公司提供的材料技術文檔。
- 行業标準與手冊:
- 美國材料與試驗協會 (ASTM International) 發布的相關測試标準(如 ASTM D647)和指南。
- 塑料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Plastics Engineers, SPE) 出版的工藝手冊和指南。
- 《塑料模壓成型工藝與模具設計》、《橡膠工業手冊》等專業書籍。
- 學術研究與期刊: 發表在《Polymer Engineering & Science》、《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Rubber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等期刊上的研究論文常包含詳細的工藝參數研究。
模壓溫度是模壓成型工藝中精确控制模具熱狀态的關鍵工藝參數,其核心作用是确保材料充分熔融流動、精确充模,并有效觸發和控制熱固性材料/橡膠的固化/硫化反應,最終獲得具有預期性能、尺寸和外觀的高質量制品。其設定必須嚴格依據材料特性,并與壓力、時間參數協同優化。
網絡擴展解釋
模壓溫度是模壓成型工藝中的核心參數,指成型過程中規定的模具溫度。以下從定義、作用機理、材料差異及控制要點進行詳細說明:
一、定義與基本特性
模壓溫度特指模具在成型時被設定的溫度()。需注意模具溫度并不完全等同于模腔内物料的實際溫度。例如熱固性塑料固化時會釋放熱量,導緻中心區域溫度可能高于模具設定溫度()。
二、材料類型差異
-
熱塑性塑料
模壓溫度始終不低于物料溫度,冷卻過程中因溫度梯度會形成殘餘應力,表現為表層壓應力、内部拉應力()。
-
熱固性塑料
固化反應放熱使中心溫度可能超過模具溫度,邊緣固化快于中心,導緻應力分布相反(表層壓應力、中心拉應力)()。
三、影響因素與控制
- 固化特性:如SMC/BMC材料需參考固化體系放熱峰溫度,通常選擇略低于峰值的溫度範圍(135-170℃),通過試驗确定最佳值()。
- 工藝參數:需結合物料類型、預熱狀态、制品結構及生産效率綜合調整()。
- 殘餘應力控制:通過優化溫度均勻性減少冷卻差異,避免制品翹曲或開裂()。
四、與模壓壓力的協同作用
模壓溫度需與模壓壓力配合使用:溫度影響物料流動和固化速率,壓力則促進物料密實和消除氣泡()。
如需更深入的技術細節,可參考、2、4中關于熱固性塑料溫度曲線及應力形成機制的描述。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