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米舍爾氏小體英文解釋翻譯、米舍爾氏小體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Miescher's corpuscles

分詞翻譯:

米的英語翻譯:

metre; rice
【醫】 meter; metre; rice
【經】 meter

舍的英語翻譯:

abandon; give alms; give up; house; hut; shed

爾的英語翻譯:

like so; you

氏的英語翻譯:

family name; surname

小體的英語翻譯:

【醫】 corpuscle; corpuscula; corpusculum; cytorrhyctes; globule; globuli
globulus; L. C. L. bodizs; Levinthal-Coles-Lillie bo***s

專業解析

米舍爾氏小體 (Mǐ shè ěr shì xiǎo tǐ) 是解剖學和生理學中的一個專業術語,指存在于皮膚真皮乳頭層内的一種特殊感覺神經末梢結構,其主要功能是感知輕觸覺和精細觸覺刺激。

其詳細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釋:

  1. 定義與結構:

    • 米舍爾氏小體是一種包裹式的機械感受器。它由一個扁平的、呈橢圓或圓柱狀的結締組織被囊包裹着内部的神經末梢纖維(通常是傳入神經纖維的分支)構成。被囊内含有特殊的支持細胞(如施萬細胞)和層狀結構。這種結構使其對皮膚的輕微變形(如輕觸、振動)特别敏感。權威醫學文獻如《格氏解剖學》(Gray's Anatomy) 詳細描述了其顯微結構。
  2. 功能機制:

    • 作為快速適應型機械感受器,米舍爾氏小體主要響應觸覺刺激的起始和終止。當皮膚受到輕觸或低頻振動(約30-50 Hz)時,小體内部的神經末梢因機械變形而産生動作電位,将觸覺信號迅速傳遞至中樞神經系統。這種特性使其在感知物體邊緣、紋理細節(如閱讀盲文)等精細觸覺中起關鍵作用。《蓋頓生理學》(Guyton and Hall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闡述了其生理功能與信號轉導機制。
  3. 命名由來:

    • 該結構以德國解剖學家格奧爾格·邁斯納 (Georg Meissner, 1829-1905) 的名字命名。在中文醫學文獻中,其姓氏“Meissner”被音譯為“米舍爾”,因此稱為“米舍爾氏小體”。其标準英文名稱為Meissner's corpuscle。《道蘭氏醫學詞典》(Dorland's Illustrated Medical Dictionary) 等權威詞典均收錄此術語及其命名來源。
  4. 分布與臨床意義:

    • 米舍爾氏小體在無毛皮膚區域(如指尖、手掌、足底、口唇、乳頭、外生殖器等)的真皮乳頭層内分布尤為密集。其密度和功能狀态直接影響觸覺靈敏度。在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神經病變或局部皮膚損傷等情況下,米舍爾氏小體的數量可能減少或功能受損,導緻精細觸覺減退或缺失。《羅賓斯基礎病理學》(Robbins Basic Pathology) 等著作讨論了其在神經病理學中的意義。

米舍爾氏小體 (Meissner's corpuscle) 是皮膚中負責感知輕觸和精細觸覺的關鍵感受器,具有獨特的包裹式結構和快速適應特性,主要分布于無毛皮膚的真皮乳頭層内。其命名源于發現者Georg Meissner。在中文醫學語境下,它也被稱為觸覺小體。

網絡擴展解釋

“米舍爾氏小體”(Miescher's corpuscles)是一個醫學術語,其英文名稱來源于德語人名Miescher的音譯。以下是相關解析:

1.定義與背景

該術語最早由瑞士生物學家約翰·弗裡德裡希·米舍爾(Johann Friedrich Miescher)在19世紀提出。他因發現DNA而聞名,但其姓氏也與某些組織學結構相關聯。

2.醫學應用

在醫學文獻中,“米舍爾氏小體”可能指:

3.術語争議

由于該詞的中英文對應資料較少,且網頁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結合具體醫學領域(如寄生蟲學或組織病理學)的權威文獻進一步确認其定義。

4.擴展建議

若需更精準的解釋,可查閱《寄生蟲學圖譜》《組織學與胚胎學》等專業書籍,或通過PubMed等平台檢索“Miescher's corpuscles”相關論文。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