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ty; sorrow
“憫”是現代漢語中兼具情感表達與文化内涵的漢字,其核心語義可概括為以下三方面:
一、語義層面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憫”定義為動詞性語素,主要表示“對遭遇不幸的人或事物産生同情”,如“憐憫”“悲天憫人”。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10版)對應譯為“to feel compassion for”,強調情感共鳴的心理過程,如例句“憫其孤苦”可英譯為“commiserate with his loneliness”。
二、語用特征 該字在古典文獻中多用于表達士大夫階層的道德關懷,如《孟子·公孫丑上》中“憫天下之溺”既含同情又具責任意識。現代漢語中常構成複合詞,如“憫恤”(《魯迅全集》第三卷)多用于書面語境,體現莊重情感。
三、跨文化對譯 柯林斯高級英漢雙解詞典指出,英語對應詞“pity”側重情感層面,而“compassion”更強調行動意向,這種語義差異在漢英互譯時需結合語境調整。比較文化研究顯示,漢語“憫”字承載的儒家仁愛思想,與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的“mercy”存在哲學基礎的差異。
注:編號标記的參考來源包括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牛津大學出版社《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中華書局《孟子譯注》、人民文學出版社《魯迅全集》、哈珀·柯林斯《柯林斯高級英漢雙解詞典》等權威出版物。
“憫”是一個蘊含深厚人文關懷的漢字,其含義可從以下五個方面解析:
“憫”讀作mǐn,部首為“忄”(豎心旁),本義為憐恤、同情,如《說文解字》解釋“憫,念也”,指對他人苦難的深切關懷。引申義包括憂愁,如“憫默”(因憂思而沉默)。
“憫”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愛精神,如儒家思想強調的“推己及人”,通過體察他人痛苦生發幫助意願。白居易詩句“隋堤柳,憫亡國也”即以此字表達對家國命運的悲憫。
“憫”包含雙重情感:
“憫”既是情感表達,也是道德實踐,從個體情感到社會關懷,貫穿中華文化對人性善的追求。如需進一步了解組詞或古籍用例,可參考《說文解字》及詩詞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