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ne-toothed comb
篦子(bì zi)是一種傳統的中式梳頭工具,專用于清除頭發中的虱子、虮卵(虱卵)及污垢。其核心特征在于具有極細密的梳齒,齒間距通常小于1毫米,遠小于普通梳子,能有效刮除寄生于頭皮和發絲間的寄生蟲及雜質。在漢英詞典中,其釋義主要包含以下要點:
據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記載,“篦子”的英文直譯為"fine-toothed comb" 或"fine comb",強調其細齒特性。部分專業詞典如《漢英詞典(第三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補充釋義為"double-edged fine-toothed comb",因其傳統形制常為雙面齒結構,一側齒更密用于除虱,另一側稍疏用于梳理。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指出,篦子除實用功能外,在古漢語中亦衍生出“梳理”“清除”的動詞義,如“篦頭”指用篦子清理頭發。其制作材質曆史上以竹木為主,貴族所用亦有象牙、玳瑁等珍貴材質,成為古代發飾文化的組成部分。
隨着衛生條件改善,篦子的除虱功能逐漸淡化,但其細密梳齒的設計仍被保留。現代英文釋義(如《新世紀漢英大詞典》)擴展為"a comb with very fine teeth used for removing lice or dandruff",明确指向去屑、深層清潔的用途,部分美容梳具品牌稱其為"scalp cleansing comb"(頭皮清潔梳)。
《本草綱目·器部》載:“篦,梳屬,齒密比(密排),以除虮虱”,印證其除蟲核心功能。英文文獻中,傳教士Matthew Henry在《中國器物考》(1890)描述其為"a Chinese louse-comb of bamboo, with teeth set as close as the threads of a loom"(形如織機細線的竹制虱梳),反映早期西方對其工藝的觀察。
“篦子”在漢英對譯中需突出細齒密排(fine-toothed)、除虱清潔(delousing/cleansing) 及雙面結構(double-edged) 三大特征,其釋義演變亦映射了社會衛生史的變遷。
“篦子”是一個傳統工具名詞,具體含義如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