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descriptive definition
在漢英詞典學領域,描述性定義(Descriptive Definition) 指基于語言實際使用情況,客觀記錄詞彙在當前社會語境中的含義、用法及變體,而非規定語言"應該如何使用"。其核心在于反映語言的自然演變與真實應用場景,具有以下特征:
客觀記錄性
通過分析真實語料(如文學作品、媒體文本、口語對話)歸納詞義,例如"沙發"在漢英詞典中可能同時收錄 sofa(标準譯法)與 couch(口語化用法),體現不同語境下的使用偏好。
來源:詞典學理論(Landau, S. I. Dictionaries: The Art and Craft of Lexicography)
共時描寫優先
聚焦特定時期(如當代漢語)的語義,區别于曆史詞源考據。例如"網紅"的英文對應 internet celebrity 或 influencer,直接反映21世紀的社會現象。
來源:現代語言學方法論(Zgusta, L. Manual of Lexicography)
包容語言變體
收錄方言、專業術語及新興用法。如"吐槽"除直譯 vent grievances 外,可能補充網絡語境譯法 roast(動詞,調侃)。
來源:社會語言學研究(Crystal, D.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特征 | 描述性定義 | 規定性定義 |
---|---|---|
目标 | 記錄實際用法 | 設定使用規範 |
詞義來源 | 語料庫數據分析 | 傳統權威或語法規則 |
示例(漢英) | "尴尬"譯 awkward/embarrassing 并存 | 僅承認 awkward 為"正确"譯法 |
描述性定義助力跨文化溝通的準确性。例如漢英詞典對"關系"的釋義需包含 guanxi(文化負載詞直譯)與 relationship/connection(通用譯法),避免西方讀者誤解其社會語義複雜性。
來源:跨文化交際研究(Hofstede, G. Culture's Consequences)
(注:因未搜索到可直接引用的網頁鍊接,以上來源标注基于詞典學經典著作,實際應用時建議通過學術數據庫獲取原文。)
描述性定義是邏輯學和語言學中常見的術語分類,其核心在于客觀記錄語言實踐中詞彙的實際用法,而非主觀規定其應然含義。這一概念具有以下關鍵特征:
實證性基礎 描述性定義通過觀察語言社群的實際使用習慣歸納而成,例如詞典編纂者會統計"人工智能"一詞在學術論文、媒體報道中的高頻用法,最終提煉出"模拟人類智能的計算機系統"這類定義。這與規定性定義強制要求"人工智能必須通過圖靈測試"形成鮮明對比。
動态適應性 當社會出現"元宇宙"等新概念時,描述性定義會持續追蹤其語義演變。早期可能定義為"虛拟現實空間",隨着技術發展可能擴展為"整合AR/VR的數字孿生世界"。
學術研究價值 在人類學田野調查中,研究者采用描述性定義記錄原住民語言中"家庭"的構成方式,避免用研究者母語的文化标準來曲解研究對象。法律領域則通過判例積累,描述"正當防衛"在司法實踐中的認定标準。
與規定性定義對比 | 維度 | 描述性定義 | 規定性定義 | |--------------|--------------------------|--------------------------| | 目标 | 反映實際使用 | 制定使用規範 | | 權威來源 | 語言社群共識 | 權威機構/個人| | 典型應用 | 詞典編纂、社會語言學研究 | 法律條文、技術标準制定 |
該定義方式在數字時代面臨新挑戰:網絡用語如"yyds"的語義會隨不同亞文化群體産生分化,描述性定義需要借助大數據分析捕捉這種動态變化。理解這一概念有助于我們更客觀地分析語言現象,避免陷入"語言純潔性"的主觀争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