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SDTS; syntax-directed translation schema
look on
grammar; phraseology; phrasing; syntax; wording
【計】 syntax
mode
【計】 pattern; schema
面向語法的翻譯模式(Grammar-Oriented Translation Model)是一種基于語言結構規則的自然語言處理方法,其核心是通過形式化語法體系實現源語言到目标語言的精準映射。該模式主要包含三個關鍵要素:語法規則庫、結構轉換算法和語義約束機制。
在漢英翻譯場景中,該方法首先依據《現代漢語語法信息詞典》建立句法樹,通過中心詞驅動(Head-Driven)的短語結構語法(HPSG)解析句子成分。例如處理"把字句"時,系統會調用特定的轉換規則: $$ S rightarrow NP{Subject} + BA + NP{Object} + VP_{Predicate} $$ 轉換為英語的SVOC結構。這種模式相較于統計機器翻譯,具有規則透明、可解釋性強的特點,特别適合法律文書、技術手冊等需要嚴格語法對應的專業翻譯領域。
國際計算語言學協會(ACL)的研究表明,該模式在低資源語言對翻譯中仍保持42%的BLEU值優勢(《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2023年度報告)。其技術實現參考了Chomsky的轉換生成語法理論,并結合了Stanford Parser的依存句法分析框架。當前主流系統如SYSTRAN Rule-Based引擎仍保留該模式作為基礎架構,與神經網絡模型形成混合翻譯體系。
面向語法的翻譯模式(Syntax-Directed Translation Scheme)是編譯技術中用于描述語義分析和中間代碼生成過程的核心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将語義動作(如屬性計算、代碼生成)直接嵌入到文法規則中,實現語法結構與翻譯邏輯的同步處理。
基本定義
翻譯模式是語法制導定義(Syntax-Directed Definition, SDD)的擴展形式。它通過将語義動作(用花括號{}
包裹)插入到文法産生式右部的特定位置,明确指定在語法分析過程中何時執行這些動作。例如:
A → B {print(B.val)} C {A.val = C.val + 1}
結構與實現原理
B.val
表示符號B的屬性值。關鍵特點
常用于編譯器前端的中間代碼生成,例如:
提示:翻譯模式與語法制導定義(SDD)的主要區别在于動作的顯式嵌入。SDD更側重屬性依賴的聲明,而翻譯模式通過動作位置強制指定執行順序,更適合實際翻譯器的實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