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lupus facialis
【醫】 prosopo-
lupus
【醫】 eating tetter; lupus; tentigo prava
面部狼瘡(Facial Lupus)是紅斑狼瘡(Lupus erythematosus)累及面部皮膚的特殊臨床表現,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種亞型。該術語在漢英醫學詞典中對應為"Cutaneous Lupus Erythematosus, CLE"或"Discoid Lupus Erythematosus, DLE",具體表現為面部出現邊界清晰的盤狀紅斑、鱗屑及萎縮性瘢痕,常伴隨光敏感現象。
根據《中華風濕病學雜志》的臨床定義,典型症狀包括顴部蝶形紅斑(Malar rash)、鼻唇溝對稱性皮損以及耳廓邊緣的角化性斑塊。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患者中約60%會出現這種特異性皮膚損害,可作為診斷的重要依據之一。
發病機制涉及抗核抗體(ANA)異常産生,特别是抗雙鍊DNA抗體與表皮基底膜帶的免疫複合物沉積。美國風濕病學會(ACR)指南指出,紫外線暴露、雌激素水平變化和EB病毒感染是已知的誘發因素。治療方案以羟氯喹為基礎,聯合局部糖皮質激素治療,嚴重病例需使用生物制劑幹預。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疾病分類編碼ICD-10中将該病症歸類為L93.0(盤狀紅斑狼瘡)和M32.9(系統性紅斑狼瘡)。預後方面,單純皮膚型患者五年生存率超過95%,但合并系統損害者需密切監測髒器功能。
面部狼瘡是紅斑狼瘡疾病在面部的典型表現,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範疇。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面部狼瘡主要表現為皮膚損害,尤其是蝶形紅斑:分布于雙側面頰和鼻梁的對稱性紅斑,形似蝴蝶。該名稱源于中世紀,因皮損類似“狼咬傷痕”而得名。
典型皮損
伴隨症狀
類型 | 特點 | 來源 |
---|---|---|
皮膚型(如盤狀紅斑狼瘡) | 僅累及皮膚,邊界清晰的紅斑伴鱗屑,好發于面部 | |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 | 累及全身器官(腎髒、心髒等),面部紅斑多為首發症狀 |
由免疫系統異常攻擊自身組織引發,涉及遺傳、環境(如紫外線)、激素水平等多因素。小血管免疫性炎症導緻面部血管炎性改變。
注:需與普通皮膚病鑒别,确診需結合抗核抗體檢測等實驗室檢查。早期發現可有效控制病情發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