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et with disaster
cheat; cover; deceive; ignorant; make a wild guess; meet with; receive
adversity; bad; blame; difficult; disaster; hard; hardly possible
蒙難(méng nàn)指遭受災難或不幸,特指重要人物(如領袖、烈士等)遭遇危難或犧牲。該詞蘊含莊重色彩,多用于曆史事件或正式語境。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定義:遭受災難。例:孫中山倫敦蒙難事件。
《牛津漢英詞典》
英譯:to suffer disaster; to be killed in a political incident
強調政治性災難,如:革命志士在起義中蒙難。
多用于曆史人物或群體性悲劇(如南京大屠殺稱為“南京蒙難”),隱含對受難者的敬意。
曆史事件:
耶稣蒙難(The Passion of Christ)指耶稣被釘十字架的經曆。
文學引用:
魯迅《記念劉和珍君》:“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奮然而前行。”暗指青年蒙難的悲壯意義。
詞彙 | 差異點 | 例句 |
---|---|---|
蒙難 | 莊重,多指偉人/群體犧牲 |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蒙難 |
遇害 | 中性,泛指被殺害 | 記者在戰區遇害 |
罹難 | 書面語,側重意外死亡 | 空難中百餘人罹難 |
參考資料
“蒙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遭受災難或危難,尤其指因人為因素(如敵人迫害、政治鬥争等)導緻的重大困境。以下是詳細解析:
核心解釋
指人物(尤其是有名望或地位者)遭遇突如其來的災禍,常與政治迫害、戰争等外部威脅相關。例如:“文王蒙難”即指周文王曾被商纣王囚禁。
現代用法
可泛指個人或群體面臨重大危險或不幸,但更強調“因外界因素被動承受”的語境,如:“革命志士在鬥争中蒙難”。
出處
源自《周易·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 孔穎達疏注解釋為周文王通過隱忍應對危局,最終保全自身。
曆史背景
古代多用于描述君主、賢臣因政治鬥争或外敵入侵陷入困境,如《史記》中類似表述。
盡管多個網頁(如、4、5)提到“人為災禍”,但高權威性的和明确引用《周易》原文及孔穎達注疏,佐證了詞源和經典用例。需注意,該詞現代使用範圍已擴展,但核心仍保留“被動承受重大危機”的語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