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dyers' oak; Quercus infectoria Oliv.
"沒食子槲"是一個相對罕見且專業的植物學/中藥學術語,其含義需要結合中文原意及可能的英文對應詞來理解。以下是基于術語構成和植物學背景的解釋:
沒食子 (Mòshízǐ / Gallnut)
指某些栎屬(Quercus)或沒食子樹(Pistacia)植物上由昆蟲寄生形成的蟲瘿(gall),富含單甯酸。古代作中藥(收斂止血)和染料原料。
來源:《本草綱目》記載沒食子為"西胡草藥",系蟲瘿入藥(李時珍, 1596)。
槲 (Hú / Oak)
泛指殼鬥科栎屬(Quercus)樹木,常見如槲樹(Quercus dentata)。其葉片、樹皮及果實(橡子)均有藥用或經濟價值。
合成詞義推測
"沒食子槲"可能指:
樹皮深縱裂,葉緣鋸齒具芒尖,殼鬥杯形包裹果實1/3。其葉片常被柞蠶取食,枝幹易生蟲瘿(五倍子)。
《證類本草》引《唐本草》載:"沒食子…生西戎沙磧間,樹似桧。" 雖未直稱"槲",但現代研究确認殼鬥科栎屬是主要寄主植物之一(來源: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
注意:該詞未收錄于主流漢英詞典(如《牛津漢英詞典》),釋義基于植物學術語拆解及古籍考據。建議進一步查閱《中藥大辭典》或植物分類學專著驗證。
“沒食子槲”是槲屬植物的一種特殊形态,特指寄生在槲樹等殼鬥科植物上形成的蟲瘿(即“沒食子”)。以下是詳細解釋:
槲的基本屬性
沒食子的定義
沒食子槲的關聯性
注意:“沒食子槲”并非植物學标準名稱,可能為民間或特定文獻中對寄生蟲瘿的槲樹的俗稱。建議結合專業植物志或文獻進一步驗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