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romation Interchange; ASCII
美國信息交換标準碼 (ASCII)
英文全稱與釋義
“美國信息交換标準碼”對應的英文術語為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 (ASCII)。它是一種基于拉丁字母的字符編碼标準,用于電子通信中的文本數據表示。ASCII 的核心作用是将字母、數字、标點符號及控制字符轉換為計算機可識别的二進制數字(通常為7位或8位),實現不同設備間的信息兼容交換 。
字符編碼原理
ASCII 為每個常用字符分配唯一的數字編號(碼點)。例如:
A
對應十進制數65(二進制 1000001
)0
對應48(二進制 0110000
)0100000
)
早期标準采用7位編碼,共定義128個字符(0-127),涵蓋英文基礎字符集及設備控制指令(如換行、響鈴)。
技術演進
關鍵應用場景
NUL
(0)、ESC
(27))仍用于設備驅動與終端指令 。ASCII 由美國國家标準協會(ANSI)規範為ANSI X3.4-1986,明确定義字符集結構與編碼邏輯。标準文檔可通過 ANSI 官網或技術圖書館獲取 。
美國國家标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在《計算機安全手冊》(FIPS PUB 112)中引用 ASCII 作為基礎編碼标準,強調其在數據安全傳輸中的角色 。
互聯網工程任務組(IETF)在RFC 20 中規定網絡協議必須支持 ASCII,确保跨平台數據解析一緻性 。
類型 | 碼點範圍(十進制) | 包含内容 |
---|---|---|
控制字符 | 0–31, 127 | 換行(LF)、回車(CR)、删除(DEL) |
可打印字符 | 32–126 | 空格、數字、大小寫字母、标點符號 |
注:ASCII 僅支持基礎英文符號,無法直接表示中文、阿拉伯文等非拉丁字符。
參考文獻
美國信息交換标準碼(ASCII)是計算機領域最基礎的字符編碼系統,其核心定義與特點如下:
定義與目的
ASCII全稱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由美國國家标準學會(ANSI)制定。它通過标準化二進制數值與字符的對應關系,解決不同計算機系統間信息交換的兼容性問題,例如字母“a”對應十進制97(二進制01100001),回車鍵對應13。
曆史背景
編碼結構
應用與國際标準
現代意義
雖然Unicode已逐步取代ASCII以支持多語言,但ASCII仍是現代編碼系統的基石,例如UTF-8兼容其前128位編碼。
提示:若需查看具體字符編碼表,可參考技術文檔或編程手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