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屋在漢英詞典中的核心釋義為thatched cottage或thatched hut,特指以茅草覆蓋屋頂、牆體多為泥土或竹木結構的簡陋房屋。以下從語義、文化内涵及英譯對比角度展開分析:
材質構成
“茅”指茅草(cogongrass/thatch),是中國傳統民居的天然建材;“屋”即房屋(house/building)。該詞直譯為grass-roofed house(草頂屋),凸顯以幹燥禾本科植物(如稻草、蘆葦)編織成屋頂的建築形式,常見于古代農耕社會。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大中華漢英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結構特性
茅屋牆體多采用夯土、竹籬或木闆,屋頂茅草層需定期更換以防腐漏。其英譯thatched hut強調臨時性與簡樸性,區别于永久性建築(如瓦房tile-roofed house)。
在漢語文化語境中,茅屋承載雙重意象:
英譯需保留文化負載,故譯本多直譯thatched cottage并輔以注釋(如Arthur Waley譯《桃花源記》)。
詞典名稱 | 英文釋義 | 用例示範 |
---|---|---|
《牛津英漢漢英詞典》 | thatched house; thatched hut | 山腳下有一間茅屋。 |
《新世紀漢英大詞典》 | cottage with a thatched roof | 茅屋在暴風雨中倒塌了。 |
《漢英綜合大詞典》 | thatched shack/cottage | 詩人隱居在竹林邊的茅屋裡。 |
文化注釋:杜甫名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風雨不動安如山” ,以茅屋破漏為引,升華至家國情懷,成為中華文學經典意象。此語境下,茅屋的英譯需保留原文化符號,避免替換為hut/shack等貶義詞彙。
結論:茅屋的漢英轉換需兼顧建築實體(materiality)與文化符號(symbolism),權威譯法首選thatched cottage,并在跨文化傳播中補充其曆史背景與文學關聯性。
“茅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茅屋指用茅草、蘆葦或稻草等材料搭建的屋頂的簡陋房屋,通常用于形容居住條件簡單、經濟狀況較差的住所。例如《左傳》中提到“清廟茅屋”,即通過茅草覆蓋屋頂體現節儉之風。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左傳》、杜甫詩作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