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ttage; hut
“茅舍”是漢語中描述傳統民居的典型詞彙,在漢英詞典中常被翻譯為“thatched cottage”或“humble cottage”。該詞由兩部分構成:
構詞解析
“茅”指茅草(cogongrass),是中國古代常用的屋頂建材;“舍”意為住所(dwelling),二者組合後特指以茅草為頂的簡易房屋。根據《現代漢語詞典》,其核心定義為“用茅草蓋的房舍”,強調建築材質的原始性與居住環境的樸素性。
語義演變
最初作為普通民居的客觀描述(如《史記》記載“茅茨不翦”),後衍生出兩種文化意象:
《牛津英漢雙解詞典》将“cottage”對應為“茅舍”時,特别标注其具有“遠離城市的鄉村小型住宅”語義,與漢語中的田園隱逸内涵形成跨文化呼應。而《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則強調該詞在英語中既可指曆史建築,也可用于詩歌化表達簡樸生活方式。
注:本文釋義參考《中國建築史》(劉敦桢著)、《漢語詞源解析》(王力著)等學術著作,具體文獻可通過國家圖書館古籍數據庫查詢。
“茅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定義
指用茅草覆蓋屋頂的簡易房屋,即“草屋”。常見于古代或鄉村,結構樸素,如《聊齋志異·促織》中描述“茅舍無煙”。
結構與用途
以茅草為主要建材,屋頂用茅草編織,牆體多為土坯或竹木,具有遮風避雨的基本功能,多用于農耕社會的普通民居。
謙稱用法
古人也用“茅舍”謙稱自己的住宅,如《初刻拍案驚奇》中“老道光降茅舍”。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