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facies antonina
【醫】 elephantiasis graecorum; Hansen's disease; Hansen's fever; kassa; lepra
lepra borealis; lepra graecorum; lepra septentrionalis; leprosis
leprosy; spedalskhed; sutho
countenance; face; facies; look
【醫】 complexion; expression; face; facies; physiognomy
麻風面容(leprotic facies)是麻風病晚期特征性面部病變的醫學術語,主要表現為面部皮膚增厚、結節形成及五官變形。該術語源于拉丁語"facies leontina"(獅面),形象描述患者因神經損傷和慢性炎症導緻的面部獅樣外觀特征。
國際權威醫學詞典Dorland's Illustrated Medical Dictionary将其定義為:"面部皮膚彌漫性增厚伴結節形成,尤見于未治療的瘤型麻風患者"。具體體征包括:雙眉脫落(madarosis)、耳垂肥厚、鼻軟骨破壞導緻的鞍鼻畸形,以及面部皮膚出現對稱性浸潤性斑塊。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麻風病治療指南》中指出,這種特殊面容的形成與麻風分枝杆菌侵犯周圍神經及皮膚組織,引發慢性肉芽腫性反應直接相關。隨着現代聯合化療方案(MDT)的普及,此類晚期病征已顯著減少(來源:WHO官網麻風病專題頁)。
《新英格蘭醫學雜志》臨床病理專欄曾刊文詳述,典型麻風面容需與系統性紅斑狼瘡、皮膚淋巴瘤等疾病相鑒别。其診斷需結合細菌學檢查、組織病理學特征及分子檢測結果(來源:NEJM病例報告數據庫)。
“麻風面容”是麻風病晚期患者因神經及皮膚損傷導緻的面部特征性病變,主要表現為以下症狀:
若需進一步了解治療或現代醫學進展,可參考醫學專業文獻或疾控中心指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