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in severe danger; be severely ill
瀕危在漢英詞典中的核心釋義為"critically endangered; on the verge of extinction",指物種或事物因生存環境惡化、數量急劇減少而面臨極高的滅絕風險。以下從專業角度解析其含義與應用:
生态學定義
特指生物種群數量降至臨界點,生存能力喪失,如不幹預将永久消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将其列為受威脅等級的最高級别(Critically Endangered),適用于野外成年個體少于250隻的物種(如華南虎、爪哇犀牛)。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評估,全球超過40%的物種因栖息地破壞瀕危。
延伸語義
可描述文化遺産、語言等非生物實體面臨消亡的狀态(例:滿語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瀕危語言)。
領域 | 應用示例 |
---|---|
生物保護 | "長江江豚被列為瀕危物種,現存不足1000頭" (Science期刊, 2023) |
文化保護 | "納西族東巴文字因傳承斷層成為瀕危文字"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 |
政策制定 |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将3787種動植物納入瀕危等級 (生态環境部, 2021) |
權威參考來源:
“瀕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
字面解釋
“瀕”意為“接近、臨近”(),“危”指“危險”或“危境”。組合後表示接近危險或滅亡的境地,既可用于描述人或生物的生命狀态,也可指事物面臨嚴重威脅(、、)。
雙重應用場景
瀕危物種定義
指野外種群數量極低且持續減少,可能短期内滅絕的生物。例如,我國是全球瀕危動物分布最多的國家之一,華南虎、中華鲟等均屬此類(、)。
主要原因
該詞常被用于呼籲保護生物多樣性,如國際珍稀動物保護日強調對瀕危物種的關注()。其英文對應表述為“critically endangered”或“be in imminent danger”()。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瀕危物種案例或保護措施,可參考生态保護相關權威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