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aw; restrain; rule
“律”的漢英詞典釋義詳解
“律”在漢語中含義豐富,其核心概念圍繞“規則”“約束”展開,具體可細分為以下層面:
指由國家或權威機構制定、具有強制力的行為規範。
例:法律(fǎlǜ)— law;律法(lǜfǎ)— statute。
英文對應: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律(lǜ):法律;規則。
- 《牛津英漢漢英詞典》:律 → law, statute; rule。
引申為自然界或社會活動中普遍遵循的法則。
例:
- 定律(dìnglǜ)— scientific law (e.g., 牛頓定律 Newton's law);
- 紀律(jìlǜ)— discipline。
英文對應:
- 《中華漢英大詞典》:律 → principle, norm(如:自然律 natural law)。
特指音樂或詩歌中的節律規則。
例:
- 律詩(lǜshī)— regulated verse(唐代格律詩);
- 旋律(xuánlǜ)— melody。
文化背景:古代“十二律”為音高标準(twelve-tone temperament)。
作動詞時,強調通過規則進行管束。
例:自律(zìlǜ)— self-discipline;律己(lǜjǐ)— to discipline oneself。
英文對應:
- 《新世紀漢英大詞典》:律 → to restrain; keep under control。
權威參考來源:
(注:因版權限制未提供線上鍊接,建議通過圖書館或官方出版社獲取完整内容。)
“律”是一個多義漢字,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本義:法律與規則
根據《說文解字》,“律”本義為“均布”,即普遍施行的規則,後特指具體的法律條文。如《漢書·高帝紀》載“令蕭何次律令”,指編纂法令。古代軍事中也強調“兵大律在謹”,體現其作為行為準則的功能。
引申義:約束與規範
由法律含義延伸出“約束”之義,如“律己”指自我規範。成語“嚴以律己”即源于此。
古代樂律标準
古代用竹管制定音高标準,奇數長度的六管稱“律”,偶數稱“呂”,合稱“十二律”。這一概念也用于校正樂器音準,如“律管”。
文學體裁
指舊體詩中的格律詩,如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強調平仄、對仗等格式規範。
其他含義
作為姓氏使用,如“律姓”;現代常見組詞如“律師”“定律”等,均體現其核心的“規則”内涵。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