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country is annexed
“淪亡”在漢英詞典中主要指國家或文化的覆滅消亡狀态,其核心含義包含三層遞進關系:
領土喪失(Territorial Loss)
指國家主權喪失或被異族統治,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其解釋為“國家被占領而滅亡”,對應英文翻譯“subjugation”或“annexation”。劍橋漢英詞典則強調該詞隱含“被動消亡過程”,多用于曆史政權覆滅場景。
文化湮滅(Cultural Extinction)
《漢英大辭典》補充其引申義為“精神傳統斷絕”,例如古埃及文字體系的中斷可稱為“文字淪亡”,英文對譯詞包括“obsolescence”和“cultural demise”。牛津詞典網站指出該詞常見于學術文獻中描述非物質遺産的消失。
道德衰微(Moral Degeneration)
《中華成語大辭典》收錄其比喻用法,如“禮義淪亡”指社會道德體系崩潰,對應英文短語“moral collapse”。這種用法可追溯至《詩經》時代,現代多用于哲學倫理學領域。
語用學層面,該詞具有強烈的悲劇色彩和不可逆性,與普通“滅亡”相比更強調文明層級的消逝。英國漢學家A.C. Graham在《晚唐詩選》英譯本中處理“山河淪亡”時,采用“devoured by foreign sands”的意譯手法以傳遞文化悲怆感。
“淪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國家滅亡或領土喪失
指國家被吞并、政權覆滅或領土完全失陷。例如:“北都覆沒,西土淪亡”(清代吳偉業詩句)。
例句:荊國亦淪亡,朝雲無處所(出自唐代陳子昂詩作)。
道德或精神的喪失
引申為文化、道德等抽象事物的衰敗或消失。例如:“道德淪亡”“雅樂淪亡,燕樂衰歇”(姚華《曲海一勺》)。
通過綜合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及古籍例證,可全面理解該詞的語義演變與應用場景。
【别人正在浏覽】